在4月28日舉行的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肥東縣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電泳車間調度李小莉等2426名先進工作者受到表彰。這位從農家“打工妹”成長為技術標桿的產業工人,用35年奮斗歷程詮釋了新時代勞模精神。
2024年5月,李小莉在鋁車間巡查鋁合金儲氣筒螺母焊縫焊接質量是否達標(彭紅玲 攝)
刻苦鉆研,農家“打工妹”淬煉成車間“多面手”
1971年10月,李小莉出生在安徽一個偏遠的小山村。1990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這個普通農家的平靜,李小莉善良淳樸的父親因幫助他人而受騙,使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了巨額債務。面對生活的重擊,20歲出頭的李小莉毅然扛起家庭重擔,只身來到合肥一家機械廠打工,從最基礎的刨工學徒做起,開啟了她的奮斗人生。
精加工刨工流程錯綜復雜,車間里多是身強力壯的男工,年輕的李小莉顯得格格不入。師傅們覺得這個“女娃”不過是來體驗生活,很快就會放棄。但李小莉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白天,她像影子一樣緊緊跟著師傅,不放過任何一個操作細節;晚上,同事們都下班了,她獨自1人留在車間,借著昏暗的燈光,反復琢磨產品加工方法,在機器的轟鳴聲中與鋼鐵為伴。不到3個月,她便憑借驚人的毅力和天賦,熟練操控機器,能夠獨當一面。
在機械廠磨礪1年后,渴望早日還清債務的李小莉決定前往廈門闖蕩。在廈門同安金鵬人造花有限公司,先進的生產技術讓她眼界大開。她一頭扎進機床和模具的世界,如饑似渴地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她從不藏著掖著,虛心向老師傅請教,不弄明白誓不罷休。很快,她成為精加工模具維修的“多面手”,維修出來的產品與設計圖紙的吻合度極高,成為全廠2000余名職工中唯一會操作刨工機器的女技術工,在異鄉的工廠里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三年半的時間,盡管公司領導極力挽留,李小莉還是毅然踏上回鄉發展的道路。此后,她又輾轉上海、合肥等地,工作崗位不斷變換,但她那如饑似渴勤學習、腳踏實地練本領、孜孜不倦求卓越的精神始終如一,如同熠熠生輝的星辰,照亮著她前行的道路。
攻堅克難,“多面手”蛻變為汽車零部件“螺絲釘”
2006年2月,李小莉加入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擔任金工車間刨工。彼時,汽車制造業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公司業務量如潮水般涌來,發貨時間要求極為緊迫。
在職期間,李小莉敏銳地發現公司常因沖壓模具維修不及時而耽誤生產。她主動請纓,攬下急活重活。面對各種形狀復雜的模具,她憑借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迅速找到維修方法,讓模具很快恢復“戰斗力”,大大降低了委外加工費用,有力地保證了銷售部門按期交貨。
同年6月,因工作表現卓越,李小莉被公司破格提升為金工車間主任。上任后,她發現部分員工在加工產品時,對圖紙要求的2—5mm公差把控不嚴,加工成30mm,導致大量產品報廢,無形中增加了企業成本。她深知,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提升員工的技能水平和質量意識。于是,她親自示范演練,將每一個操作步驟、每一個技術要點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員工。同時,她擬定車間產品加工公差范圍及相關考核制度,用嚴格的制度規范員工的行為。在她的努力下,產品不合格率顯著降低,車間生產秩序煥然一新。
在公司生產管理過程中,李小莉大膽創新,率先打破月工資制,改為計件制。這一改革舉措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她將金工車間原有27人壓縮到15人,不僅沒有影響產量,反而提高了員工生產效率和工資待遇,激發了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同時,這一改革為公司一年節約了近20萬元費用。車間理順后,她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以前已經評審過的報廢品。她取回部分報廢品,親自打磨維修返工,經過與相關部門反復溝通確認合格后,讓這些“廢品”重新煥發生機,為公司挽回了近3萬元損失。
2007年,沖壓車間急需加工4塊等高鐵,如果外出采購,至少需要花費近萬元。李小莉二話不說,一頭扎進車間,加班加點,僅用2天時間就將符合要求的等高鐵加工完成。此舉讓整個公司為之驚嘆,大家都知道了廠里來了1位女強人、技術能手。此后,沖壓車間所有模具維修工作全部被李小莉承擔下來,她憑借高超的維修技術和高度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了維修率,縮短了交貨期,為公司的生產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精益求精,崗位“螺絲釘”蝶變企業創新“領航者”
之后,李小莉在豐華公司先后歷任生產部部長、鉚接、沖壓、油箱、電泳等多個職位調度。崗位在變,但她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始終如一。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兩個“百分百”:經過她的手發出去的產品百分百合格;公司交給她的任務,保證百分百完成。
2015年12月底,公司油箱批量生產。車間2位男同志在裝筐碼放時,由于配合不默契,經常把手夾破,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李小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摸索,大膽優化工序。原本1天只能生產發貨40件,經過她的改進,1天就能生產120件,并且由她1人完成發貨任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工作之余,李小莉還心系青年職工的成長。她與青年職工結對傳幫帶,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在她的悉心指導下,公司鋁合金班組榮獲肥東縣“工人先鋒號”,侯學勇、趙楊靜、閻玉芹等人先后成長為車間和班組的技術骨干。她參與的“汽車輕量化安全部件新材料應用 ——鎂鋁合金側防護架制造及應用項目”獲得安徽省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為公司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9月,合肥市總工會授予以李小莉為頭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她深知這是榮譽,更是責任,迅速組建了20余人的專業技術研發團隊,公司每年投入超營收5%的資金用于技術創新。在她的帶領下,團隊通過技術創新,把傳統的鐵儲氣筒、鐵油箱逐步升級成鋁合金類產品,減輕了產品重量,提高了安全性能,為公司的產品升級和市場競爭力提升注入了強大動力。
由于公司發展需要,2013年1月,李小莉牽頭組建鉚接車間,解決了近10人的勞動就業問題。之后,她帶領團隊開發了拱形梁產品,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由原來一天生產40件提高到100多件,為公司的業務拓展和經濟效益提升作出了突出貢獻。
服務為民,創新“領航者”化身公益“踐行者”
日常工作中,李小莉數十年如一日,按質按量完成工作任務,從無差錯。她將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為民服務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
作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5年任職期間,她深入基層一線走訪調研,足跡遍布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她密密麻麻記錄了8本履職筆記,其中“規范種植牙材料費用并將其治療和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春節假期延長2至3天的建議”等多條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為人民群眾謀得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此外,李小莉還將“工匠”精神融入公益行動中。2018年3月,她與省勞模元運竹、紀鴻等人牽頭組建了全省首個縣級“勞模(工匠)愛心志愿服務隊”,至今已300余場開展各類公益活動,用愛心和行動溫暖了無數人的心。2023年3月,她又與中國好人、第二屆安徽省道德模范姚延順牽頭組建安徽善之源肥東好人工作室,累計開展各類公益活動108場,傳遞著社會正能量。
疫情期間,她帶領一家三口冒著隨時被感染的風險挺身而出,帶頭捐款捐物超過1.7萬元,2次帶隊將3.4萬余斤價值15萬元的新鮮蔬菜平安發往上海閔行區,為疫情防控工作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抗洪抗震期間,她身先士卒,帶頭為河南水災、甘肅地震、黃山洪水等災區捐款捐物,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
同時,她和愛心隊友徐祖琴還化身“愛心媽媽”,結對幫扶困難家庭的困境學子,為他們送去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
慰問抗美援朝老兵及“因病致貧”的困難職工,為他們送去溫暖和關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
從農家“打工妹”到“全國勞動模范”,李小莉用堅守與創新證明:“只要肯鉆研,平凡崗位也能創造非凡價值。”如今,她正以“工匠精神”繼續書寫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奮斗篇章。(彭紅玲)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