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那把魔法掃帚飛起來了。”循著這聲充滿驚奇的歡呼,只見一位位小小“魔法師”仰起頭,屏息凝視著木箱里的模型——在磁力牽引下,它正輕盈懸停、自如移動。這并非科幻電影片場,而是合肥市翠庭園小學的科創節現場。

11月12日,該校第三屆校園科創節拉開帷幕。本次活動以“魔法世界”為主題,覆蓋4個校區,開設3個展區,共展出科創作品90余件,面向全體在校學生、教職工及學生家長開放。活動特邀相關專家指導并評分,規模與專業性均創歷屆新高。

初冬時節,陽光為校園執起一支金色畫筆。午飯過后,原本空曠的操場如同展開的畫布,逐漸被歡聲笑語和忙碌身影填滿。搬桌椅、張貼海報、調試展品……各年級學生在老師、家長的協助下,緊張有序地投入布展工作。短短兩小時內,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魔法世界”初見雛形:液氮制造的云霧、黏土堆砌的火山、紅外感應的積木車、3D打印的逍遙津公園,各種基于機械、編程、聲光電等技術的創意作品琳瑯滿目。

“所謂‘魔法’,其實是利用科學知識與技術手段實現的障眼法。”作為活動評委及創始人,蜀山區教育體育局電教員劉濤說,這次活動主要借用“魔法”這一貼近學生的敘述方式,引導孩子們用科學的眼光拆解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理解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

據悉,本屆校園科創節結合蜀山區第八屆“創客微劇場”活動,籌備歷時近5個月。劉濤坦言,盡管歷屆活動主題不盡相同、評審標準在與時俱進、活動規模和形式也在不斷升級,但始終圍繞同一核心。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讓課本知識“活”起來,讓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想象力得以展示,讓團隊協作和多學科知識運用的能力在實戰中得到鍛煉。

“科創節不僅僅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堂家校聯動、全體師生參與的公開課。”該校校長趙成瑜強調,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科創節已經成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落實“五育并舉”的重要載體,更是貫徹教育部等7部門《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部署要求的重要實踐。

在翠庭園小學本部入口處,一年級4班的展品《筑夢雅江·光耀東方》前,圍滿了學生。展臺之上,兩座高壓電塔巍峨矗立;電塔之下,一套模擬的水力發電系統靜靜運轉;上海的摩登建筑、西藏的雪域山川以沙盤形式坐落兩端。“我的靈感源自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開工的消息,后來爸爸陪我看了三峽大壩紀錄片,更堅定了我把想法做出來的決心。”主要創作者周明昭說,“我們想告訴大家,電力是怎么從遠方輸送過來,點亮家里的燈。”

“快來看看!高效節能、超級環保的未來農舍。”不遠處的天和園校區,三年級15班的王嘉薇正在介紹的展品引人駐足。雪弗板制作的山川連綿起伏,石膏塑形的山谷由丙烯顏料染上盈盈青綠,朵朵黏土小花點綴在綠水青山間。另一邊,裝有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的小屋科技范兒十足,配合雨水收集水循環系統、自動灌溉系統,規劃出片片整齊的鄉村田野。“各個板塊由傳感器連接,形成一個智能整體,農舍變智能了,農民伯伯也就不那么辛苦了。”組員呂行說。

而魔方屋和波浪屋校區,則更聚焦高年級學生的展品。“我們制作的時候,沒想過會這么受歡迎。”負責繪畫與裝飾的胡思彥笑著說。四年級2班的展品《魔法奇遇》,憑借精美的場景布置和闖關互動形式,引得其他同學排起長龍一試身手,成為該展區的“頂流”。“每個關卡能夠互動、自動輪轉,實則是各節電池在各司其職。”作為組長的孫宏博負責編程,揭曉了“魔法”背后的科學原理。

傍晚時分,撤展時間將至,學生們仍意猶未盡,許多家長、志愿者在協助展覽、管保的同時,也感慨萬千。

“本次活動很有意義,不僅讓孩子把理論知識用起來,更讓他們體驗到從‘創意’到‘創意實現’的過程。”一位幾乎全程陪同的家長周語彬說,從確定主題到作品成型,孩子基本主導了整個探索過程,家長負責輔助線路焊接等專業操作。“這種自主動手實踐的機會很難得,孩子在不斷試錯中學會了堅持,親子關系也在協作中變得更加緊密。”

“科創節會落幕,但科學探索的旅程沒有終點。”趙成瑜介紹,學校致力于將科技教育融入日常,在教學中推動科創元素與科學、信息科技、美術等學科深度融合,針對性培養不同年級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在實踐中依托“創客微劇場”、科技實踐小組等常態化活動,延續科創節的探索精神。同時,通過學校電子屏、公眾號、班級宣傳欄等陣地,營造處處有科學的校園文化;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科技展館、邀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持續拓寬科普視野。

據介紹,學校將在短期內推進優秀科創作品校內巡展,選拔部分作品參與區級、市級活動,同步開設科創興趣班,并聚焦編程、智能交互等核心技能。此外,學校將長期深化與科創教育工作室、科協等專業機構的合作,推動課程體系持續分級、升級,著力打造科技教育的靚麗“名片”。(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陳宮亦美)

編輯:張琳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