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11月17日消息(記者鮑玉嬋)地區生產總值從“十三五”末剛破萬億,到2024年已達1.35萬億元——合肥在“十四五”期間,以四年跨越三個千億臺階的節奏,實現了綜合能級的顯著躍升。這一成績使其在全國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19位,其年均6.2%的經濟增速位居全國萬億城市第4位、長三角第2位。
與此同時,這座科技名城的人口吸引力持續增強,常住人口正式突破千萬,較“十三五”末凈增63.2萬人,由此躋身長三角第四個“雙萬”城市之列。11月17日下午,合肥市政府在“決勝‘十四五’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正式通報了上述發展成就。
創新引領:研發投入強度破4%,大科學裝置集聚全國前列
“十四五”期間,合肥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突破4%,位居省會城市第2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萬戶、增長超2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達312戶、增長超4倍。全市穩居國家創新型城市十強,躋身全球“科技集群”第39位,較五年前前進40位。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級持續躍升,已有、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總數達13個,集聚度居全國前列。“科大硅谷”蓬勃起勢,全域場景創新之城加快建設,獲批全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
在回答央廣網記者關于合肥如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與“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問題時,合肥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浩淼從科創產業共建方面介紹了具體舉措。他表示,通過深化“兩心同創”,合肥組建了國家實驗室上海基地,并與滬蘇浙共建共享大科學裝置。“五年來,我們與長三角地區的技術合同交易額超500億元,增長近7倍,向長三角開放共享重大科學裝置4個、大型科學儀器2096套。”
產業躍升:戰新產業年均增長16.6%,新能源汽車產量全國居首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合肥以其獨特的產業優勢,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一環。通過牽頭組建人工智能、先進計算、新能源汽車、環境技術創新4個產業聯盟,合肥成功串聯起1100多家長三角上下游企業,形成了緊密的產業生態圈。數據顯示,合肥戰新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6.6%,這一增速在長三角地區位居前列。
在這張產業協同網絡中,合肥的戰新產業產值已穩定占據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6%左右,位居全國城市前列。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躍居全國城市首位,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新型顯示產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一。與此同時,未來產業也在加速布局,低空經濟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量子產業的企業聚集度和專利擁有量均居全國首位。
產業能級的提升還體現在企業實力的增強上。全市新增產值超百億工業企業7戶,總數達到20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了“智改數轉”的動態全覆蓋。現代服務業同步提質增效,互聯網信息服務、科技推廣應用、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為制造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區域協同:都市圈建設提速,長三角合作園區增至15個
從獨立發展到協同共進,合肥都市圈正展現出強勁的一體化勢頭。據李浩淼介紹,產業發展已從“單打獨斗”轉向“集群作戰”。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的合作模式被納入全國現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全省首個跨市省級經濟開發區——安徽瑤海經濟開發區也已獲批。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長三角合作園區由1個增至15個,總量居長三角首位。
生態協同治理成效顯著。合肥與六安市簽訂龍河口生態補償機制協議,建立起跨市級生態補償機制,每年為合肥提供優質原水超2億方。巢湖綜合治理實現重大突破,全湖水質穩定保持Ⅳ類,連續五年未發生大面積藍藻,成功入選“國際濕地城市”。
公共服務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合肥與長三角所有城市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近180項事項可“跨省通辦”。與上海共建的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已全部開診,“滬上名醫在合肥”行動累計服務群眾超8萬人次。教育合作持續推進,與滬蘇浙學校合作辦學9所,都市圈內教育醫療資源加速共享。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合肥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多項經濟指標增速持續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李浩淼表示,面向“十五五”,合肥將“努力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再往前趕”,同時搶抓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機遇,推動合肥都市圈進一步發揮全省發展核心增長極作用。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