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央廣網發 許夢宇攝)

央廣網合肥11月17日消息(記者趙家慧)11月17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九場,介紹“十四五”時期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成就。

從“有房住”到“住得好”

五年來,安徽聚焦人民群眾安居宜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健全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累計實物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27.5萬套(間),發放租賃補貼28.9萬戶,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現依申請應保盡保,幫助60萬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解決了住房問題。同時著力改善人居環境,穩步推進棚戶區、城中村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改造棚戶區和城中村47.6萬戶、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178個,惠及群眾近260萬,織密了一張覆蓋廣泛的“安居網”。

針對“交樓難”問題,安徽堅決打好保交房攻堅戰,完成710個保交樓和保交房項目交付任務,有力維護了30多萬購房家庭的合法權益。同時我省系統推進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省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2平方米,推動群眾住房從“住有所居”轉向“住有宜居”。

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

安徽以城市更新為抓手,推動城市功能、品質、活力全面提升。2024年全省凈回流人口15.7萬人,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20年的58.33%提高至2024年的62.57%,城市建成區面積(含縣城)從3698.3平方公里提高到3940.2平方公里。

打造城市新地標,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安徽通過“策劃+融資+運營”模式,實施重點更新片區51個、謀劃推進重大項目5600個,已完成投資4300億元,合肥、蕪湖入選全國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合柴1972文創園、蕪湖老船廠、淮北老電廠、寧國河瀝溪等一批更新項目蝶變成城市新地標。

關注城市面貌,更關注生活在其中的市民的切實生活環境。全省增設公共停車泊位38.9萬個,新增軌道交通里程165.6公里,更新改造各類地下管網2.2萬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達27.1平方米,供水、供氣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此外,聚焦“一老一小”,安徽省推進2個國家級和13個省級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并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完善群眾休憩娛樂、體育健身設施,打造“口袋公園”936個,新增城市綠道2824公里。駱崗公園更是成為市民休閑出游“打卡地”。

建筑業轉型升級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五年來,安徽堅持安徽創造、智造、建造融合發展,推動建筑業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建筑產業體系,產業發展規模持續壯大。

全省建筑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增至41家、居全國第9位,一級資質企業增至977家,2021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邁上萬億臺階,2024年達到1.3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

為大力推進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安徽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建成綠色建筑面積4.4億平方米,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近40%,建筑光伏裝機容量累計超11吉瓦。

“安徽建造”精品工程不斷涌現。全省9個項目獲國家“魯班獎”,950個項目獲省級“黃山杯”優質工程獎,商合杭高鐵、引江濟淮等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建成投用。建筑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業務范圍拓展至全國及60余個國家和地區,承建的雅萬高鐵成為中國、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典范,胡努特魯電廠成為土耳其綠色新地標。

守護城市“生命線”

安徽是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起源地”。為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安徽構建“1+16”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運行體系,“合肥模式”已在全國70多個城市及1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復制實施。

在全省范圍內,燃氣安全專項整治累計排查整改隱患8.8萬項,更新改造燃氣管網7300公里;城市排水防澇體系持續完善,新增城市排澇能力2041立方米/秒,消除城市嚴重易澇積水點148個;城鄉安居工程累計改造城市危舊房1.25萬套、農村危房3.35萬戶,在全國率先出臺自建房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規,整治存在隱患的城鄉自建房14.78萬棟,城市安全韌性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新增生活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1.25萬噸,累計建成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78個、設計處理能力達4855萬噸/年,江淮大地呈現天藍地凈、水清岸綠美景。

編輯:劉浩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