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黃山11月16日消息(記者 劉浩)“包括但不僅限于臭鱖魚!11月15日晚間,第十五屆安徽國際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安徽省委書記梁言順推介安徽美食的這句話,贏得了現場熱烈掌聲。
安徽美食雖以臭鱖魚聞名,其魅力卻遠不止于此。金黃酥脆的黃山燒餅、濃香四溢的淮南牛肉湯、麻醬濃香的阜陽格拉條……共同勾勒出安徽豐富多元的美食版圖。
如今,一場正在進行的“超級皖”美食爭霸賽,正全面展示著安徽從南到北的味覺地圖。
安徽的美食故事,從未像今天這樣引人注目。

徽州臭小鱖(央廣網發 黃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皖南:山野的風味哲學
皖南山區群峰疊嶂,江河水流清澈見底。這片多山多水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徽菜獨特的風味哲學。
徽州臭鱖魚,作為徽菜的代表之一,以其“聞著臭、吃著香”的獨特風味,成為無數食客既好奇又向往的徽州味道。其肉質鮮嫩美味,細細嚼起來多汁彈牙,醇香入味。
與臭鱖魚異曲同工的是徽州另一道特色美食——毛豆腐。這種表面長有白色茸毛的發酵豆腐,讓初見者不免犯怵。
但經過油煎后,外皮微焦,內里卻嫩得流心,蘸上辣椒蒜泥,豆香混著發酵的鮮味,成為徽州人刻在骨子里的鄉愁。

黃山燒餅(央廣網發 張啟飛供圖)
黃山燒餅則以完全不同的風味征服了食客。外皮酥得掉渣,梅干菜肉餡油潤噴香。剛出爐時趁熱咬一口,酥脆焦香。
問政山筍作為皖南地區的傳統名菜,以其脆嫩的質地和清新的味道,成為徽菜中素食的佼佼者。而胡適一品鍋作為安徽績溪的一道傳統名菜,因學者胡適常以它款待賓客而得名。
皖中:江淮之間的味覺調和
皖中江淮丘陵和長江沖積平原區域,江河湖泊的水利灌溉,滋潤著縱橫交錯的豐饒田疇。這里是安徽的魚米之鄉,飲食文化兼具南北特色。

蕪湖蝦籽面 (央廣網發 圖片來源于安徽文旅)
蕪湖蝦籽面,是一道具有濃郁江南風味的傳統小吃。雖然做法簡單,但味道非常鮮美,面條質地細韌,入口滑潤。
蕪湖紅皮鴨子則體現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飲食創造力。這款烤鴨在制作過程中會用糖稀給整個鴨身來套沉浸式“SPA”,將糖的清甜一層層滲入鴨子的表皮,再放入油鍋里炸,最后進烤爐到通身金黃透紅。
在合肥市肥西縣三河古鎮,三河米餃是一種傳統特色名小吃。它用米粉做成餃皮,包入五花肉和各種調料做成的餡,然后油炸而成。外表金黃,餃皮酥脆,肉餡鮮美。

三河米餃(央廣網發 圖片來源于安徽文旅)
皖北:平原上的豪邁滋味
皖北平原遼闊,土質肥沃,盛產小麥、玉米、大豆。這里的人們日常飲食以面食為主,一般口味重咸辣,湯厚色濃,慣用生大蒜、香菜 、荊芥佐味和配色。
阜陽格拉條被戲稱為“阜陽意大利面”,是當地的特色傳統小吃。面條顏色金黃、面形粗壯,配上黃豆芽、芹菜段、芝麻醬、辣椒油等佐料一起攪拌,味道濃郁,嚼勁十足。
淮南牛肉湯作為安徽菜沿淮片的代表之一,其鮮、咸、辣的獨特風味傳遍了中國。
常言道,天下小吃三分江湖:沙縣小吃,蘭州拉面,淮南牛肉湯是也。
淮南牛肉湯的講究藏在功夫里:牛骨和黃牛肉得在大鐵鍋里“咕嘟咕嘟”六七個鐘頭,直至湯色乳白,肉香鉆進骨頭縫。

符離集燒雞(央廣網發 圖片來源于安徽文旅)
符離集燒雞則是宿州市埇橋區的一道特色傳統名菜,因產于符離鎮而得名。它與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熏雞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雞”。
雞肉香氣撲鼻,肉質白嫩,肥而不膩,肉爛脫骨,鮮味醇厚,齒留余香。
太和板面同樣源自皖北,這種寬面煮得勁道,配上羊肉臊子和炸得通紅的辣椒,一口下去渾身通透。

太和板面(央廣網發 圖片來源于安徽文旅)
走在安徽的街巷里,最動人的從來不是景區的招牌,而是轉角飄來的煙火氣。
這片被淮河、長江劃出三段風情的土地,連小吃都帶著鮮明的地域性格——皖南的精細、皖北的實在、江淮的兼容,湊成了最鮮活的味覺地圖。
一盤臭鱖魚,是打開安徽風味世界的密碼;而門后的天地,則是一方水土博大精深的美食江湖。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