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奶奶戴淑英,來自安徽桐城新渡鎮老梅村。雖然年過八旬,但戴奶奶依然精神矍鑠,她不僅幫孫子照看著數百畝田地,還保持著學習新鮮事物的熱情。
“種田奶奶” 遇上新把式
戴淑英奶奶特別喜歡鉆研新事物,她常常跟著年輕人學習新農機、新技術,成了村里有名的“80”后新農人,也成了大家眼中的“最卷奶奶”。

見到82歲的戴淑英時,她正在田里忙著收割水稻。孫子王甜甜駕駛著收割機在稻田里穿梭作業,田埂邊機器不好收割的稻穗,戴淑英就用鐮刀割下來。

戴淑英:割干凈回家喂雞,不能浪費。
戴淑英的孫子王甜甜今年40歲,在村里承包了610畝田,祖孫倆經常這樣相伴忙碌。戴奶奶覺得自己有一身力氣,想幫著孫子干農活兒,然而田里越來越多的各種農機,逐漸引起了她的興趣。

戴淑英的孫子王甜甜:我這一代種田,做農業,出現了大量的高科技,比如無人機、大型收割機,我們家每個人有些新鮮的事情,都要搞透為止。我奶奶也比較好學。她也識字。

戴淑英從孫子口中得知,有了智能農機,他一個人一天能干好幾十人的活兒。更讓戴淑英感到新奇的是,灑農藥、打化肥也都不用再彎腰了,可以用天上飛的無人機來完成,輕輕點擊按鍵,這小飛機讓它往哪兒飛它就往哪兒飛。

孫子用無人機作業時,奶奶戴淑英總會跟著一起,讓孫子給她講解操作技巧。

慢慢地,戴淑英也能幫著操作搬運、灌藥,孫子把無人機飛行路線設定好之后,只需要滑動遙控器的屏幕按鈕,無人機就可以“一鍵起飛”。

搬運無人機、裝電池、展開機翼、灌肥料等等,對于戴淑英來說,她早已摸清了這個新家伙的脾氣,也讓她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成就感。

戴淑英:無人機最好耍的,這么點兒大能滿田飛,那多好,現在科技是發達的。
學新愛新“玩轉”新 農村老太也“很潮”
這些年,戴淑英所在的老梅村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越修越寬、越修越長,農田越來越規整,村民們感知到的新科技也越來越多。

這些年,戴淑英家里陸續添置了6臺農機,有挖掘機、鏟車、農用拖拉機、收割機,還有植保無人機,種田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戴淑英還在不斷學習新東西,她說,自己就是要做一個“很潮”的農村老太。

除了無人機之外,每當孫子在操作各種機械時,奶奶戴淑英總想跟著學點啥,她學習的日常,被孫子用手機記錄了下來,在短視頻平臺收獲了不少網友的點贊。

沒過多久,戴淑英自己也學會了拍攝短視頻,年輕人會的東西她都想學,真真兒成了大家口中那個“很潮”的農村老太。而在孫子看來,奶奶更像是他們的農田“代言人”。

戴淑英:跟我孫子拍短視頻最開心。
戴淑英的孫子王甜甜:為了我們家鄉的大米能夠推廣出去,奶奶非常喜歡跟我們一起拍視頻。
“閑不住”的奶奶
甜蜜蜜的生活
生活中的戴淑英總是“閑不住”,不僅自己把生活過得翻出花樣兒,她對待生活的熱情、好奇和樂觀的態度,也感染著身邊很多人。戴淑英的一對孫子孫女,名字叫王甜甜和王蜜蜜,可見他們對甜蜜美滿生活的期盼。
戴淑英不光幫著孫子種田、收割,她自己還有一個小菜園,還養了一群雞鴨,平日里都是親手打理。前不久國慶中秋假期,子女晚輩們都回到了村里,這不,戴淑英也忙活著挖菜整地呢。

忙完農活兒,戴淑英有時會去侄孫女家里,幫忙做一些手工活兒。在晚輩們的眼里,“閑不住”是奶奶的生活常態,不光干好自己的,還總想著給親戚鄰里幫幫忙,大家都被戴淑英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著。

戴淑英的五個子女中,有三個在鎮上工作生活。眼看戴淑英年過八旬,子女們都想接她去鎮上住,但戴淑英總是不答應。

如今,家人都深深理解了戴淑英,土地就是她的根,也是她快樂的源泉。在農田里,她遇見新的東西,也遇見了新的自己。那份自在和追求,才是生活里最鮮艷的色彩。
戴淑英:現在生活多好,真好。我現在眼睛也還好,耳朵也不大聾,我活80多歲,可以這么見世面,最開心。這個年代多好,巴不得多活幾年都好。
只要喜歡新 人就不會老
有媒體稱戴奶奶為“銀發飛手”,但其實傳統的收割養殖、時尚的拍視頻、做直播,戴奶奶樣樣都是一把好手。如果年輕人是“愛拼才會贏”,那老人家就是“愛玩就能潮”,只要喜歡新,人就不會老。

從歷史上“面朝黃土背朝天”,到如今飛機能打藥、犁田不用人,科技賦能為農業降本增效,也為新農人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比玩轉新把式更讓戴奶奶舒心的,是子女的理解和孫輩的陪伴,是在勞作一生的土地上安享的天倫之樂。甜甜蜜蜜,寫在孫輩的名字里,也長在戴奶奶每天的生活實際里。
(總臺記者 任譞 朱家桐 邵鑫揚 劉然)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