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記者 朱冠安)5月3日,2025年北京中華民族文化周落下帷幕,這場以“美美與共,籽籽同心”為主題的文化盛宴,從4月29日至5月3日,用60余場活動、5萬人次參與的火熱景象,全景式展演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首都范式”,成為首都“五一”假期有影響力的文化活動之一。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豐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文化認同是共同體意識的源頭活水。在鄭州園青少年非遺體驗區,孩子們用拓印技藝復刻《千里江山圖》,學習編織“石榴籽”胸針。這種“沉浸式傳承”讓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文化符號。此次文化周通過30余個非遺工坊、上百件文物圖文展示,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場域——從《詩經》吟誦到敦煌飛天舞,從河北梆子《蝴蝶杯》到秦腔《龍鳳呈祥》,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多樣性在動態展演中得到完美呈現。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豐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本屆中華民族文化周,“石榴文化展區”的匠心設計廣受贊譽。巨型石榴裝置與糖畫、掐絲琺瑯等非遺技藝交相輝映,中國石榴博物館展出的歷代文物與詩詞典籍,將“團結和睦、美美與共”的文化意象具象化,讓“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成為各族群眾共同的情感紐帶!氨緦梦幕芡黄屏藗鹘y文化活動的‘靜態展覽’模式,通過‘文化+科技+體驗’的多維敘事,實現從文化符號展示到精神價值傳遞的躍升!闭箙^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本屆文化周致力于將“鑄牢中年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可參與、可體驗的具體行動。主賓城市興安盟的“草原風情”展區,不僅有非遺技藝展示,更設置了奶制品DIY、蒙古袍試穿等互動環節,讓游客在實踐中感受草原文化魅力。社區惠民演出中,烏蘭牧騎隊員走街串巷,把《草原歡歌》送到百姓家門口,真正實現了“文化為民、文化惠民”。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