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7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記者韓雪瑩 溫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當前,一種醫學生新型就業形態——“管培醫生”,正在部分醫學院和醫院探索施行。據了解,“管培醫生”對應的是醫學應屆本科畢業生成長為規培生、研究生、臨床醫生前的一段“空窗期”,它由西南醫科大學于2024年4月率先提出,當年6月試點推行。

首創“管培醫生”項目以來,西南醫科大學在醫學本科畢業生和基層醫院之間搭建起“雙向奔赴”的橋梁,開辟了“過渡性就業+臨床實踐+升學備考”的新型就業形態;與此同時,另有醫學院近期也開始嘗試“管培醫生”試點,推動解決部分醫學生的就業和升學難題。

 

《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藍皮書顯示,2021-2023屆醫學本科生未就業比例逐年攀升。“畢業即待業”,成為部分醫學生成長路上的痛點。西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張春祥這樣解釋這種現象:“醫生這個職業本身要求實踐能力強,院校后的教育,比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周期也比較長,而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的高質量需求的提升,大家對醫生的高學歷也有一定要求,所以目前醫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就面臨著一些重要困境,比如用人單位準入門檻比較高,大型醫院的招聘普遍都設置了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培合格證以及碩士研究生學歷等相關的硬性標準。”

然而現實中,達到上述招聘入門條件又需要一些前提,比如本科生畢業1年后才能考取執醫證、規培3年考核合格方能獲得規培證,這就意味著,一名醫學本科生一旦未能在應屆畢業前順利考取規培生或研究生,就會陷入被醫院拒之門外的窘境。張春祥告訴中國之聲,這使得一些原本立志從醫的同學無奈選擇在家“坐考”,在自身承受備考壓力的同時,也脫離了臨床實踐的環境。在探索解決這一醫學教育資源和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問題時,學校找到了突破口。

張春祥說:“我們發現,很多縣區級醫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基層醫院,其實它們的綜合實力還是不錯的,有些是‘三甲’‘三乙’,對本科生有強大的需求。如何讓‘雙向需求’轉化為‘雙向奔赴’?我們就提出了‘管培醫生’的方案:醫學本科畢業生與醫院建立一種‘雙贏契約’,開辟一條醫學本科生人才成長的‘緩沖帶’,進而打破醫學本科教育與高質量就業之間的‘玻璃門’,為醫學本科生搭建起‘過渡性就業+臨床實踐+升學備考’三方面一年期的培訓橋梁。”

據了解,去年6月,西南醫科大學舉辦首屆“管培醫生”專場招聘會,正式啟動試點。川渝兩地29家醫院參會,最終四川省內6市9家醫院與學生完成簽約35人,簽約學生陸續到崗履約,經體檢和試崗二次雙向選擇后,實際上崗29人。

2024年6月,西南醫科大學舉辦首屆“管培醫生”專場招聘會

西南醫科大學2019級醫學影像學學生姚玥是29位“管培醫生”之一,首次考研失利的她原本決定在家備考再次考研,試點的“管培醫生”項目讓她找到了另一種就業和升學的可能性。

姚玥說:“讓我比較心動的是,相當于有了這一年的工作,我們才能去考執醫證;同時醫院也支持我們考研,讓我們專心備考,相當于6、7月畢業到12月考研前這期間,我們也能在臨床的環境下學習。合作的這些醫院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比較好的,對于我們這樣才畢業的學生來說,能夠進入一家三甲醫院學習工作很不容易。”

西南醫科大學首屆“管培醫生”專場招聘會現場

姚玥告訴記者,作為醫學影像學學生,她目前已經在醫院完成了放射科和超聲科的輪崗,其他臨床專業的同學們也在醫院的支持鼓勵下輪轉了多個科室,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歷。而姚玥對“管培醫生”這一項目更為認可的方面在于,臨床經驗與理論知識得以融會貫通,她評價自己在這次考研中發揮出色,正等待4月末公布最終錄取結果,并為即將到來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做好準備。

姚玥說:“這段時間在臨床上也學到了很多知識,有利于我們的考研復習。本來影像診斷也是考研中病歷題的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可能就是耳濡目染,醫院的老師們碰到什么問題就會時不時給我講一些,所以這個過程就是在不斷積累學習,一些疾病的描述都不用死記硬背,自然就進入大腦里了。”

首屆“管培醫生”成員正在醫院參與臨床實踐

類似姚玥的這種感受和反饋,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學生科科長張玲萍在和簽約“管培醫生”的同學交流時聽到了很多。在張玲萍看來,醫學生的成長軌跡實際上應該是“環環相扣”的,而“管培醫生”這一新型就業形態,正是讓此前不夠完善的發展路徑實現了更精準的“閉環”,對醫學生的培養也由此達到了理論和實踐雙重提高的效果。

張玲萍說:“因為他們是應屆本科畢業生,醫院沒有把他們完全當作一個工作多年的臨床醫生來分配工作任務,還是照顧了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后給予循序漸進的臨床技能的培養;而去年參加‘管培醫生’項目的醫院,也都有給學生提供理論復習的時間。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研究生考試或者執醫考試,其實也都比較注重學生的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如果學生這一年脫離了臨床,他在這方面就有缺陷,不管以后參加什么考試,其實是看得出來的。”

張玲萍進一步介紹,除了在日常實訓中提升臨床技能,項目還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約定了“管培醫生”的基本待遇,其中還包括購買保險、提供食宿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切身感受到融入社會的成就感、榮譽感和責任感,這對培養周期漫長的醫學生來講,或許是一顆繼續投身醫學事業的“定心丸”。

張玲萍說:“也有學生聊到,畢業以后不是很想再向家里面要生活費,自己想獨立起來。‘管培醫生’項目的相關醫院會為這些學生支付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基本工資,也能夠保障學生的基本生活,實現經濟獨立、減輕家庭負擔的心理需求。

西南醫科大學開展“管培醫生”試點單位回訪座談

如今,“管培醫生”項目運行近一年。回訪調查顯示,在29名上崗學生中,24人報考研究生,15人上線;29人全部報考執醫考試;未上線和未報名考研的學生表示,通過參加工作對個人和職場有了新認識,下一步計劃積極參加規培或轉向基層就業,就業觀念有了較大轉變。

在試點項目推行過程中,醫院方面也收獲驚喜,首批試點接收學生人數最多的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唐鳳鳴坦言,項目將醫院與學生的需求精準結合,為醫院參與醫學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路徑,也有效減少了醫學本科畢業生的流失。

唐鳳鳴說:“因為他們剛剛大學畢業,還沒有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不能單獨執業,本院的醫生就要對他們進行帶教,這其實就會教學相長,老師有帶教才有自我學習;對醫院科室來說,他們在這一年的臨床實習期間,也有一定的臨床基礎,除了帶教老師對他們進行培養之外,因為還有其他沒有畢業的實習同學,他們還可以輔助帶教老師對這部分同學進行管理,年齡差別不大,相互之間的情感共鳴也會更好。”

西南醫科大學開展2025年“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

據了解,目前,西南醫科大學已啟動2025屆“管培醫生”項目,今年3月,該校向四川省教育廳提交《關于“管培醫生”就業新形態的推進情況和優化對策報告》,爭取支持推動項目推廣優化;與此同時,川北醫學院也在試點“管培醫生”項目,并與廣安市廣安區人民醫院、鄰水縣人民醫院等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西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張春祥表示,未來希望通過舉辦全省專場招聘會,共建“管培醫生”“管培醫院”資源庫,實現崗位共享、學生互薦,總結推廣“帶教標準化”等經驗;以四川為中心,動員和輻射川、渝、云、貴四省區縣級醫院資源,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醫學本科生“管培醫生”新形態就業模式。

張春祥說:“這一年他們的身份介于醫生和學生之間,這種責任感、就業觀,還有臨床技能的實踐性所得,就像一棟大樓一樣,地基打得非常扎實以后,對他們的整個人生都會有非常好的推動作用。這需要政府、社會、高校,還有學生本身,全力地在一起配合,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更加有效。”

供圖丨西南醫科大學

編輯:曹宇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