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島冬暖,光影流金。11月11日至15日,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在廈門舉行。
這是廈門第七次走過“金雞”時間。電影節光芒璀璨,福建電影產業借勢起飛,憑借山海文化、僑鄉特色、海絲文化等文化氣質,逐步構建起獨具一格的閩派特色發展路徑,在中國影視版圖中綻放異彩。
“有福電影”引領閩派敘事創新
2019年,借勢“金雞”落戶廈門,福建重點培育推廣“有福電影”品牌,開展有福電影巡展、有福電影盛典、有福電影人之夜等系列活動。在“有福電影”品牌戰略的統籌下,福建逐步構建起以題材創新、文化資源轉化與跨域合作為核心的創作機制,推動閩派電影形成獨特的美學氣質與敘事風格。
“電影業就像是游牧民族,哪里水草豐茂,就會去哪里發展。”閩籍電影制片人呂建民說,福建自然條件優越,文化底蘊深厚,是“天然攝影棚”,也是影視素材寶庫。
閩派電影的獨特魅力,源自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當代轉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船政文化、僑鄉文化……福建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電影創作的“富礦”。《阿克達拉》改編自我省援疆干部吳玉輝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以小見大講述無私奉獻的援疆故事;《桃李無言》用鏡頭記錄山里孩子的求學路,展現我國教育扶貧偉大成就;紅色主題音樂電影《紅領巾》以童聲合唱形式講述老一輩地下工作者的革命故事……
八閩大地人才輩出,他們的事跡成為閩派電影最動人的敘事源頭。近年來,多部以福建真實人物原型創作的作品,將英模故事轉化為銀幕藝術,樹立起閩派電影堅實的精神坐標:《因為有了你》塑造“四有書記”谷文昌的動人形象;《樵夫·廖俊波》講述新時代黨員干部的擔當。
立足時代主題,福建電影工作者自覺肩負起記錄新時代的使命,推出一系列呼應歷史節點與社會變遷的精品力作。從《古田軍號》對革命歷史的重述,到《你是我的英雄》《桃李無言》對脫貧攻堅與教育實踐的生動刻畫,再到《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展現的拼搏精神,這些作品以多元視角凝練中國精神,在回望歷史、觀照現實與展望未來中,持續提升閩派電影的藝術感染力與社會影響力。
福建獨特的地理風貌與文化語境為電影創作注入鮮明的地域色彩。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獨特區位,福建的山海景觀與閩臺文化成為影像敘事的重要元素。閩南語電影《蕃薯澆米》在泉港取景,勾勒出閩南鄉村的生活質感;音樂電影《季風與海洋之聲》則以山海為幕,傳遞土地與人文的深情對話。這類作品從本土語境出發,以風土見人文,拓展了閩派電影的美學維度。
制度優勢筑就電影“有福之地”
福建電影產業的繁榮,離不開頂層設計的系統支撐與政策環境的持續優化。
《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影視產業繁榮發展,打造閩派影視精品和網絡視聽優秀作品;發揮福建省影視基地聯盟作用,高起點打造廈門、平潭、泰寧影視基地和服務體系,辦好中國金雞電影節和中國電視劇大會等品牌活動。省級電影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精準投向重點劇本孵化、優秀影片創作、影院建設改造、人才培養引進等關鍵環節,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
在此背景下,福建電影產業基礎不斷夯實。以廈門、平潭兩大影視基地為龍頭,輻射帶動全省影視產業布局逐步優化。廈門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成熟的配套服務,吸引了大量影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累計接待劇組數量和投資規模連年增長,“天然影棚”的魅力日益彰顯。平潭則憑借對臺區位優勢和國際旅游島定位,積極探索影視與旅游、對臺交流的深度融合。同時,全省影院建設穩步推進,銀幕數持續增加,縣級影院全覆蓋成果鞏固,鄉鎮影院建設加快,普惠均等的電影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堅實保障。
新時代以來,福建緊抓電影發展機遇,立足閩派文化特色,出臺多項影視產業扶持政策。全省現有電影制作企業800多家,建成多個高水平影視基地,年均創作電影近30部,有10部影片票房破億元,多部福建作為第一出品方的影片榮獲“五個一工程”獎、金雞獎、華表獎等國家級獎項。
要素集聚構建產業新生態
人才從哪來,資金往哪流,項目在哪拍?
這些關乎影視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命題,在福建找到了清晰的答案——金雞獎長期落戶廈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落地福州,雙平臺共同構成福建影視發展的“強引擎”,推動福建影視產業生態不斷完善。
“參加‘金雞’是非常讓人難忘的經歷,這里有不輸任何地方的影展,還有可以供電影從業者交流的各種場景。”福建青年導演藍天說。他的短片《南方午后》在金雞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上進行展映,廈門是主要取景地。
自2019年落戶廈門以來,金雞獎推動廈門完成從“天然影棚”到“影視出品地”的轉型。《漫長的季節》《去有風的地方》等“廈門出品”屢創口碑與市場佳績。2024年電影節期間,175個文化影視產業項目集中簽約,總金額達316.33億元,覆蓋影視、音樂、版權等多元業態,展現出強大的產業凝聚力。
“金雞”效應持續釋放,全國頂尖的電影人才、項目、資本和技術正加速向福建集聚。年度高峰論壇、創投大會、電影市場等專業活動,為本地影人搭建起與國際接軌的學習交流平臺。廈門市影視產業服務中心等“一站式”協拍平臺應運而生,推出“一次報備、全市通用”服務機制,大幅提升拍攝效率,推動全產業鏈提質升級。
影視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作為“金雞”落地的重要成果,廈門大學電影學院構建起理論、藝術與技術融合的學科體系。“學院每年招收120余名學生,依托綜合性大學優勢,培養兼具專業深度與跨界視野的復合型人才。”該院副教授陳俐燕介紹,這種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為福建影視產業持續注入創新動力。
“影視+文旅”融合不斷深化,《網絡微短劇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相繼出臺,通過資金扶持與拍攝服務機制,推動創作與消費有效聯動,推動“劇情—場景—旅游”系統銜接,讓越來越多的人“跟著影視劇游福建”。
“金雞”的長期落戶,更深刻塑造著福建的城市文化基因。常態化的影展、大師班、市民開放日等活動,培育了深厚的電影文化土壤。“看電影、聊電影、愛電影”已成為福建人民文化生活的新風尚。
從閩臺融合到海絲對話,從技術革新到業態融合,福建逐步構建起富有活力的電影生態,在電影強省之路上穩步前行,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光影福建”。(記者 黃星榕)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