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福州11月14日消息(記者陳洪亮)在福清市上逕鎮星馬·鑫魚生態養殖基地,“漁光一體”大棚勾勒出現代農業的生態圖景——棚頂光伏板將陽光轉化為清潔能源,棚下養鰻池里水流循環不息,90%以上的養殖尾水經多級處理后重返生產環節,每年可減少碳排放超1.5萬噸。
這樣的綠色發展場景,正是福清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踐行“十四五”農業綠色發展規劃、銜接“十五五”鄉村全面振興部署的生動注腳。作為福州首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福清積極構建“科技賦能+全鏈融合+生態優先”的發展模式,為新時代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福清樣本”。
據悉,錨定“十四五”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該產業園聚焦鰻鱺、生豬兩大主導產業,在綠色轉型上持續發力。15萬平方米工廠化鰻鱺養殖基地與萬畝標準池塘基地聯動發力,廣泛應用循環水養殖等技術,尾水綜合處理率穩定在90%;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實現糞污綜合利用率超99%;“養殖+蔬果”種養循環模式帶動20多萬畝綠色蔬果種植,化肥用量減少15%。

“漁光一體”的生態養殖基地,棚頂光伏板將陽光轉化為清潔能源(央廣網發 周巍 攝)
全鏈條升級讓“一條鰻魚”串聯起鄉村振興的大文章。在產業融合上,產業園以預制菜產業為發力點,推動觀光式食品超級工廠建設,目前加工廠房主體已竣工,116米全自動烤鰻生產線可完成十八道工藝的智能生產,并通過HACCP等多重國際認證;鏈接京東搭建“互聯網+”交易平臺,161家企業入駐B2C板塊,配套建設100萬噸級全國最大冷鏈倉儲基地,實現“養殖端到消費端”的無縫銜接。
據介紹,“公司+養殖小區+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更讓發展成果惠及民生。上逕鎮縣圃村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一年間村財收入從41萬元躍升至103萬元,村民在養殖基地務工月收入超4000元,走出了“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協同發展之路。
立足“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關鍵節點,福清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正深化“一核兩帶四區”布局,以農業科技創新產業園為核心,打造鰻鱺綠色養殖、生豬規模化養殖兩大產業帶,建設國際食品加工區、農文旅融合示范區等四大功能區。未來,這里將持續推動技術創新、產業融合與生態保護深度協同,讓發展動能持續轉化為農業現代化的強勁動力。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