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國能共享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它不僅能發電,還能養殖出肉質緊實的大黃魚。眼下,平臺投放的第二批魚苗即將迎來新一輪豐收。這座“海上發電、海下養魚”的一體化平臺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我們一同去解鎖這座“藍色糧倉”的智慧密碼。
總臺記者 方鋅妮:我現在在“國能共享號”集中控制中心,身后的大屏幕實時顯示著遠在幾百公里外位于莆田南日島海域的“國能共享號”運行狀態。
“國能共享號”是全球首座實現“風漁融合”的浮式平臺,采用三立柱半潛式結構,呈正三角形布局。平臺邊長約70米,總高24米,重量達4900噸,相當于3000多輛小汽車的重量。平臺中央是容積1萬立方米的六邊形養殖網箱,目前養殖著3.5萬尾大黃魚。
總臺記者 方鋅妮:從屏幕上我們可以看到,平臺上有著一臺4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和57片光伏板,它們構成了這個平臺的“能量心臟”。而在我身后的數據屏幕上,則實時顯示著發電功率、最大傾角等關鍵數據。
“國能共享號”應用獨特的吸力錨系泊系統,并通過內部3500多噸壓載水,維持了平臺在深遠海環境中的穩定。平臺選擇養殖經濟價值較高的大黃魚,采用開放式近生態深海養殖模式,使魚群在湍急的水流中能夠充分游動,運動量遠超傳統網箱養殖,其產出的大黃魚被稱為“健身大黃魚”。今年1月,平臺收獲首批漁獲,產量達到4500公斤。
龍源電力福建公司項目工程師 楊東輝:我們的平臺采用“自發自用”的模式,風機和光伏板產生的綠色電力為網箱的投餌機、水質傳感器、環境監測等所有智能化設備供電,形成了“以電養魚”的能源閉環。而養魚帶來的收益又反哺項目,實現“以漁養電”的良性循環。
目前,“國能共享號”平臺每年發電量可達1600萬千瓦時,以火電供電碳排放計算,每年可減少約1.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在“藍色糧倉”低碳養殖上,平臺還利用風電驅動養殖設備,減少傳統燃油動力使用,降低養殖環節碳排放,提升了海上產業綜合效益。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