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第二批18個典型案例,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的廣州設計之都改造項目(再開發類型:村級工業園提質增效)成功入選。
項目區位圖
廣州設計之都位于廣州市白云區黃邊村,處于廣州臨空經濟示范區創新節點,南臨白云新城總部經濟集聚區,西接白云湖數字科技城—數字經濟創新示范區,項目與機場高速、華南快速干線相銜接,范圍內地鐵線交匯,區位、交通條件優越。
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12公頃(含現狀保留區34公頃),包括廣州設計之都一期、二期及西擴區(含三期和黃邊村改造項目)。項目通過加強規劃引領、采取拆除重建和拆整結合的模式,綜合運用村級工業園改造、政府收儲、整村改造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土地的成片開發和最大化的節約集約利用。截至目前,園區已有39棟大樓封頂,建成產業載體86萬平方米,已形成年產值高達800億元的設計創意企業匯聚和發展的產業園區,改造成效十分顯著。
項目改造范圍示意圖
科學謀劃改造
項目實施前土地利用粗放,經濟效益低下,主要為黃邊村集體連片舊廠和村民住宅,普遍建筑質量較低,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低端業態扎堆,以化妝品、服裝制造、汽車修理產業為主,年產值僅約5000萬元,年稅收不足百萬元,同時密集的廠房和住宅存在環境、治安等安全隱患,與廣州臨空經濟區的定位十分不匹配。
項目采取拆除重建、拆整結合的模式實施改造,創新應用“土地儲備+舊廠房改造+舊村莊改造+留用地開發+拆違治亂”組合拳,將村級工業園打造成為功能復合、配套完善的價值創新園區。
項目改造前
取得多方面效益
經濟效益方面,廣州設計之都一期項目改造后,年產值將由原來的5000萬元提升至數百億元;村民方面,原村級工業園22萬平方米無證物業,改造后預計村集體物業將獲得36萬平方米有證物業,預計租金收入達到原來的3倍,并獲得至少4億元的資金收入,40年租金累計收入近百億元。園區三期改造后預計營業收入約235億元,年稅收9.5億元,引入約600—750家優質企業,提供就業崗位超2.5萬個。
社會效益方面,規劃公園綠地14.8公頃,結合特色云谷公園打造“十”字綠廊,串聯公共空間,實現5分鐘見綠。同時,規劃云谷公園、社區公園、企業花園、宜居花園四大公園體系,營造多維“設計+”主題空間場所,為宜居新城的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項目效果圖
善用政策組合拳
項目采取“村級工業園改造+土地收儲+留用地落地”相結合的方式,劃分產業發展組團、居住配套組團、村莊微改造組團等,分組團制定再開發策略。
地上地下空間統籌開發。項目結合地上規劃設計,對地下空間進行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由區屬國企統籌開發管理。在地塊出讓前先行開展地下室建設,保障地下空間連續統一性;并建設地下環路連通各地塊地下室,打通園區地下空間,統一車輛出入交通流線,為來往人員提供良好暢行體驗。
在項目開發建設中,優化整治舊廠房,推動探索土地用途合理轉換,一期21.8公頃舊廠房已實現功能置換提升,將原工業用途調整置換為辦公、商業、展示功能等。
完善歷史用地手續。充分利用低效用地再開發關于妥善處理歷史遺留用地問題政策,將二調和三調均為建設用地的13.8公頃建設用地完善用地手續,為村集體新增約36萬平方米物業,有力保障了村集體經濟收益。
項目再開發后
廣州設計之都的實踐,通過政策創新與集約開發破解土地低效難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打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下一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白云區分局將堅持集約節約用地,持續縱深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積極探索創新舉措,不斷激發“老城市新活力”。(來源: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白云區分局)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