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1月14日消息(記者羅世偉 通訊員程芯怡)完成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科學劃定“三區三線”;推動全市首宗65.805畝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案例,獲評自然資源部2024年典型示范案例;首創“五證聯發”常態化機制,實現全省首例農村土地經營權不動產權登記及抵押融資登記,存量房轉移登記“跨省通辦”;以全省田長制先行縣綜合評價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完成黨政同責首考任務……這一系列標志性成果,不僅彰顯了增城規劃資源工作的“硬實力”,更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十四五”期間,增城區以“改革破題、創新賦能、服務為民”為主線,在國土空間規劃、審批效能革命、全域土地整治、城鄉規劃設計、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交出了一份兼具民生溫度與發展速度的亮眼答卷,更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增城經驗”。
審批效能革命:打造營商環境“強磁場”
五年來,增城區大力推行審批效能革命,通過對審批流程、方式、機制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革,以提高審批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從而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強磁場”。
今年1月,石灘鎮五羊城電纜項目實現“五證聯發”,成為增城區第14宗“五證聯發”項目。“在項目籌建期間,時效性對我們來說特別重要,‘五證聯發’能夠極大幫助我們節約報建審批時間。”廣東五羊城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侯志鵬表示。
除了五羊城電纜項目,增城區還推動潤城、中南高科、鴻凱等產業項目成功實現“五證聯發”,其中潤城生命科技園項目為廣州市首宗“五證聯發”產業項目,實現“當年拿地,當年動工,當年竣工封頂”;中南高科項目是1個工作日內辦齊“五證”,充分彰顯了增城審批服務“加速度”。
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增城區分局(以下簡稱“區規自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五證聯發”服務機制優化精簡工程建設項目用地、規劃、人防、施工、登記等審批材料和程序,通過“靠前服務、一套材料、并聯審批、全程網辦、快速發證”,將企業辦理五證的時間從40個工作日縮短至1-6個工作日,極大地提高審批效率,為在增城區拿地的項目辦證節約了半年時間,竣工提前1年,投產提前2年,極大降低了企業籌建成本與時間成本。
“五證聯發”服務機制是增城審批效能改革的突出成效之一。“十四五”期間,增城區以“減環節、減時限、減材料、減成本、優服務”為改革核心,創新推出“優化規劃建設新十條”,推行建筑工程設計方案審查告知承諾制、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全信任審批及聯合驗收提前介入服務,累計服務300余個建設項目超3000宗審批案件,平均為每個項目節約2—3個月建設時間。2023年以來,通過八批203條惠企利民舉措,實現全業務鏈條提級增效,服務案例近30萬宗,讓“增城速度”成為營商環境的核心吸引力。
全域土地整治:繪就生態與空間“雙提升”畫卷
近日,增城區城鄉融合示范區增江東岸專項試驗區(石灘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獲得廣東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財政激勵第三檔獎補資金。這一省級認可,標志著增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邁入新階段。
作為廣州市唯一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石灘鎮項目自2023年3月獲批以來,便承載著廣州東部中心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雙重使命。試點區域覆蓋43.76平方公里土地,涉及2個社區、19個行政村,是增城探索“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綜合治理、多元增效”的核心戰場。
在這里,“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的變革正在發生——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恢復與零散地塊整合,機械化耕作條件顯著改善,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閑置宅基地、低效工業用地則通過“退出復墾”“功能置換”“轉型升級”,轉化為現代農業設施、鄉村旅游項目與公共空間,讓“沉睡資源”煥發新生。
與此同時,增城區開展河道岸線整治、山體復綠、農田生態防護林建設,區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創新建立“政策集成+多元參與+數字賦能”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利益聯結模式,打造出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樣板,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土地要素保障:精準供地激活發展“新動能”
“從‘憂居’到‘優居’,終于住上了舒心的房子!”增江街沿江東一路10號的22戶居民,曾因原木材公司破產閑置用地的老舊房改房面臨居住困境。如今,得益于區規自分局“依法征收—凈地出讓”的閉環機制,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片區功能與形象也實現躍升。
這正是增城盤活國有存量低效用地的典型實踐。“十四五”期間,增城始終圍繞強產業支撐、保民生需求、穩住宅供應的總體導向,通過優化用途結構與空間布局,累計完成土地儲備3.7萬余畝,為增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用地保障。
土地要素的精準供給,更直接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強勁動能。五年間,增城累計獲批用地近5.4萬畝(其中產業用地近1.7萬畝),較“十三五”分別增長26%、42%,高效保障了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汕鐵路、增天高速等重大項目,以及開發區核心區、寧西園區、仙村園區等產業平臺的用地需求。在鄉村振興領域,增城落實“百千萬工程”部署,獲批鄉村振興用地約1000畝,為農村宅基地、公益性民生設施建設提供保障,助力城鄉融合發展。
作為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增城的探索更具標桿意義。2024年7月,石灘鎮水龍村65.805畝集體工業地塊以2836.5萬元成交,規劃建設電商物流園聚焦農產品網絡銷售,預計帶動產業投資1.4億元、提供400個就業崗位。同年12月,《增城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實施細則(試行)》印發,確保村民公平分享收益——這一實踐入選自然資源部2024年“農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為全市乃至全省構建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提供了“增城樣本”。
回望“十四五”,增城區以規劃資源領域的改革創新,破解了空間布局、要素保障、民生服務等領域的關鍵難題。展望未來,增城將以現有成果為基石,持續深化國土空間治理、審批效能提升、全域土地整治等重點領域改革,為“十五五”規劃繪就更壯美的國土空間畫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持久的動能。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