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蘭州5月16日消息(記者李紅軍 見習記者寇剛)人才是數智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

“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作為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貫通融合的橋梁和紐帶,打破了傳統模式上的科、教、產之間的壁壘,使得科技與教育優勢互補、科研成果快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更加貼合產業需求。”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原院長樊建平公開表示。

對此,甘肅移動錨定“四鏈融合”,就如何使教育鏈驅動人才鏈,人才鏈服務產業鏈,產業鏈迸發創新鏈進行探索,通過一系列舉措積極構建數智人才培育體系。

期間,與蘭州大學成立了“西部算力技術研究院”,在云和算網、人工智能等六大創新領域“揭榜掛帥”共育創新人才;聯合省內校企成立“甘肅省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甘肅5G聯合創新中心”,致力于推動甘肅工業各領域的融合創新;聯合甘肅農業大學及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共同發起組建“全國5G數智賦能農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助力鄉村振興……

構建AI創新人才池 甘肅移動的“算”與“法”

2023年11月12日,甘肅移動與蘭州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建西部算力技術研究院,合作開展算力領域科學研究,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甘肅移動與蘭州大學簽約現場(央廣網發 甘肅移動供圖)

根據協議,甘肅移動每年向研究院提供專項科研經費用于開展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圍繞算力網絡“卡脖子”技術開展聯合科研攻關,聯合培養人才。

具體操作中,首創了“企業命題-高校揭榜-聯合攻堅”揭榜掛帥模式,搭配“企業導師+學術導師”雙軌育人機制。在云和算網、人工智能等六大創新領域,以“揭榜掛帥”的創新方式面向全校科研團隊發布研究課題。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課題預算經費,甘肅移動承諾“上不封頂”。

記者了解到,目前,校企雙方投入百余名研發人員,組建了6支聯合攻關課題組,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異構算力調度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發攻堅。

“合作中,學校精準把握行業脈搏與市場風向,動態調整科研布局,使科研工作靶向精準,大幅提升科研成果的實戰效能。”蘭州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閻石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說,“同時,‘揭榜掛帥’這種模式不僅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更重要的是為高校學生和科研人員提供接觸產業實際需求的寶貴機會。通過實踐,他們的創新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錘煉。”

閻石說,當前西部算力技術研究院以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和甘肅打造算力新高地為契機,正在加速產學研協同轉化發展,力爭三年內孵化3-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志性成果,為區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智力支撐。

甘肅移動戰略科創部副總經理劉偉海表示,甘肅移動將進一步加大與蘭州大學在西部算力技術研究院框架下的合作深度,重點在具身智能、行業大模型應用、數據治理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同時,推動西部算力技術研究院有效融入甘肅高等研究院數算電研究領域,為新時代甘肅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據悉,甘肅移動還依托高等院校大力推進企業在職博、碩士人才培養。“今年,甘肅移動爭取到8個博士名額,其中華中科技大學2個、蘭州大學6個。通過這種模式,進一步提升企業內部人才專業素養與科研能力,為甘肅AI產業發展筑牢人才根基。”劉偉海說。

工業互聯網產業的復合型人才如何煉成?

牽頭成立“甘肅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研究院5G產業分院”,聯合組建了甘肅省智慧礦山服務產業聯盟、5G+北斗應用示范基地、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近年來,甘肅移動整合各方資源,共同打造實訓基地、研發基地、應用推廣基地,促進“產學研用”一體發展。

去年,隨著甘肅移動在酒鋼西溝礦采面完成當地首個5G-A示范站建設開通,實現5G-A 3CC網絡部署,酒鋼西溝礦正式進入5G-A新時代。

礦工們像打游戲一樣完成采礦作業(央廣網發 甘肅移動供圖)

5G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智慧礦山建設帶來了更多可能。就西溝礦區而言,基于生產流的穿孔、鏟裝、運輸、破碎、篩分完整作業工序實現了遠程控制或者無人化作業,基于數據流的礦山質量勘測、生產管理、物料管理、配礦、卡車調度、礦量統計等實現了全流程數據化。

“以前誰都知道,礦工的工作又臟又累,還危險,安全事故和職業病是懸在礦工頭頂上的兩把刀。”在礦工張師傅眼中,如今的西溝礦,礦工們不但可以坐在空調房里像打游戲一樣工作,甚至很多工作都是全自動操作,工人只需完成指令動作即可,“這些在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

5G智慧礦山的建設,帶來的不僅僅是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對于礦工而言,更是一份安全和體面。

據了解,近年來甘肅移動憑借自有信息技術能力和人才隊伍,在全省范圍內打造了一個又一個“西溝礦”,先后建成智慧工廠20余個。

“在這個過程中,人才培養是核心目標之一。”劉偉海告訴記者,甘肅移動聯合科研院所、頭部企業、省內高校成立甘肅省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一方面,高校學生和科研人員能夠深入了解工業領域的實際需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企業員工也能接觸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術,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這種雙向互動,培養出既懂技術又懂產業的復合型人才。

據悉,通過這種模式,甘肅省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已累計為甘肅省工業企業提供93項解決方案。

用實用型數智人才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養蜂產業是天水市重點發展的特色畜牧產業,麥積區石咀森源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中蜂1200余群,年產蜂蜜18噸,年產值200余萬元。

麥積區石咀森源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智慧蜂場(央廣網發 麥積區委宣傳部供圖)

據悉,該合作社在甘肅移動5G+技術的加持下建成智慧蜂場,利用物聯網、北斗定位、移動網絡通信等信息感知技術,并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及云計算等信息處理技術,將物聯網智慧蜂場和互聯網蜜蜂認養商業化運營相結合,打造集“蜜蜂健康狀態實時監測、蜂產品生產全過程可視化溯源、養蜂文化互動體驗”為一體的智慧養蜂產供銷云平臺。

數字化蜂場系統用于蜂箱位置信息、溫濕度及噪聲環境參數信息、視頻信息的收集。蜂農通過APP可遠程實時查看、掌握蜜蜂健康狀態,當蜂箱參數出現異常狀態時,會自動報警。

該蜂場是甘肅移動利用5G數智賦能農業的一個縮影。

2023年11月,甘肅移動聯合甘肅農業大學及蘭州現代職業學院組建“全國5G數智賦能農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通過開展新型農業信息化技術課題研究、開發特色教材、推進教學模式改革等方式,培養出大批扎根農村、服務農業的實用型AI人才。

“作為共同體的牽頭單位之一,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堅持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優化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蘭州現代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曾樂強說。

5G通信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全國5G數智賦能農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發揮資源聚集優勢,瞄準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運用信息化手段,發展智慧農業、5G數智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水平,打造產教布局匹配、服務高效對接、支撐全行業發展的產教融合新型組織形態。

記者了解到,在共同體的支撐下,甘肅移動一方面依托“5G聯合創新中心”,與甘肅農業大學共同開展新型農業信息化技術、5G智慧農業應用項目課題研究,促進新型技術交流和成果轉化,為雙方共同培養人才;另一方面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大力推進項目課程開發、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教學模式改革,緊密貼合產業和行業發展水平、企業和崗位實際需求,共同開發地方特色教材和校本教材,推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劉偉海表示,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一大批能夠扎根農村、服務農業的實用型人才,不僅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更是從社會發展均衡性的高度出發,將AI技術應用拓展到鄉村地區,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全局來看,甘肅移動的這一舉措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示范意義,為其他地區利用AI技術推動鄉村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人才培育模式,亦在通信行業助力社會發展中,展現了甘肅移動的擔當與作為。”劉偉海說。

編輯:寇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