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這剛炒制好的黃芩茶,條索緊實、香氣清洌,沖泡后茶湯澄亮,入口回甘!”11月11日,河北省淶水縣三坡鎮馬各莊村的黃芩茶種植基地里,張立春手持新茶,面對鏡頭熱情推介,細致講解著從山間嫩芽到杯中香茗的蛻變歷程。
淶水縣三坡鎮地處太行山區,高海拔氣候與疏松肥沃的沙質土壤,為黃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的黃芩品質優異,藥用成分充足、口感純正。

黃芩種植基地(閆冬雪 攝)
“2006年開始嘗試黃芩規模化種植時,我們一心想著用好山好水種出好黃芩,但當時技術缺乏指導、市場沒有門路,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淶水縣漫山香茶葉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立春說。經過十余年的持續耕耘,曾經的零散種植點逐步拓展,如今已形成覆蓋三坡鎮、趙各莊鎮等多個鄉鎮的標準化種植基地,總面積達5600畝,產業鏈也從單一原料銷售,延伸出黃芩茶、黃芩飲料等多元化深加工產品體系。
今年8月以來,三坡鎮積極主動對接該縣“媒體+”賦能鄉村振興工作專班與各大電商平臺,圍繞黃芩茶這一地標產品,策劃一系列主題推介活動。直播鏡頭下,巍峨太行的自然風光、千畝茶壟的壯觀景象與傳統制茶工藝、沉浸式品茗體驗深度融合,每場直播都吸引數萬網友在線圍觀互動。
“媒體+”賦能效應立竿見影,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淶水黃芩茶線上訂單量同比增長50%;9月新推出的“黃芩山茶”飲料已售出2.5萬箱。產品不僅暢銷省內,更遠銷遼寧營口、廣東廣州、珠海等多個城市,徹底打破地域銷售壁壘。如今,淶水黃芩產業年銷售額已突破200萬元,成為縣域特色產業的一張亮眼名片。
產業興旺的最終落腳點始終是富民增收。當地企業推行的“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將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緊密聯結,帶動周邊120余戶農戶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曾經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回流,有的投身黃芩種植管護,有的進入加工車間從事炒茶、包裝等工作。

工人正在為茶葉殺青(閆冬雪 攝)
“現在在村里上班,一個月能掙兩三千塊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比在外面漂泊踏實多了。”在馬各莊村黃芩加工車間工作的村民張華高興地說。這份穩定的工作讓他家年增收超過8000元,黃芩這枚“金葉子”,正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從深藏太行的野生資源,到年產值可觀、帶動效應顯著的優勢特色產業,三坡鎮黃芩的“出圈”之路,是淶水縣扎實推進“媒體+”賦能鄉村振興行動的生動詮釋。
近年來,淶水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將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通過深度挖掘本土資源稟賦,聚焦黃芩、麻核桃、景泰藍等特色產業,搭建產銷平臺、開展技能培訓、拓展線上渠道,推動農產品觸網上行,實現品牌價值與市場效益雙提升。同時積極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路徑,促進農旅、文旅、康養多元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勝勢。
下一步,淶水縣將繼續強化政策引導和要素保障,鼓勵創新經營模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持續優化“媒體+”服務體系,培養更多“新農人”成為“興農人”,讓更多“鄉字號”“土特產”走出深山、走向全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來源:淶水縣委宣傳部)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