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高碑店5月15日消息 一顆荔枝從海南荔枝樹的枝頭到高碑店首衡集聚,再到北京餐桌,需要多久?答案是:不到48小時!是什么讓原產地的新鮮水果端上京津冀百姓餐桌的速度如此給“荔”?5月13日清晨,記者來到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以下稱“首衡高碑店市場”),試著尋找答案。
清晨的首衡高碑店市場,總是先整個城市一步蘇醒。彼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貨車聚集在此,穿梭在各個檔口之間,不少已經整裝待發,裝車、卸貨聲不絕于耳,一箱箱貨物堆成小山……隨著夏日水果競相登場,整個市場滿溢著“甜蜜”的味道。
一箱箱榴蓮“整裝待發”(央廣網見習記者 李瑤 攝)
上午不到9時,果中鮮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勝強的蘋果已經發出三個掛車。“我們的蘋果一年四季經營,每天都是忙忙碌碌,除了銷往京津冀,還有山西、陜西、山東等地。”王勝強告訴記者,早上給承德、北京、天津等超市送貨,大概這個時候,基本就能送到百姓的餐桌上了。
隨著夏日時令水果陸續上新,“荔枝大王”王慧杰的檔口熱鬧非凡。“現在的荔枝日均出貨量超50噸,當天就能送到京津冀百姓的餐桌。”冷鏈物流、數字化供應鏈和京津冀“2小時交通圈”的加持,讓“鮮”成為這里的核心競爭力。
王慧杰正在將荔枝卸車,供客商挑選 (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據了解,首衡高碑店市場的物流線路覆蓋面廣、密度高,能幫助商戶迅速完成產品的全國分銷。為建設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系統,園區積極和160多家物流公司合作對接,確保蔬菜能夠快速從產地抵達廣大市民餐桌。
2015年,首衡高碑店市場正式運營,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產業疏解中首個落地運營的項目,十年間,像王勝強、王慧杰一樣陸續從北京遷入高碑店的商戶有很多。他們在這里扎根安家、發展事業,和首衡一同成長,也見證著這座北方最大商貿綜合體的蝶變和崛起。
“95后”蔬菜商戶史經通是2019年從北京搬遷至首衡高碑店市場的,目前,他的業務規模已經從當時的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二十多個品種。今年,他7歲的女兒即將入學。“孩子9月份入學,首衡市場管理人員現在已經幫我們把各種手續辦好了,現在就等開學了!”史經通告訴記者。
新隆源老板劉天,是一位38歲的精壯漢子,河北人。他的攤位上擺著切好的西瓜,肉色鮮亮、汁水淋漓,吸引了記者上前。在來首衡高碑店市場前,劉天在北京新發地的西瓜生意已經做了近20年,2020年,他把生意搬到了高碑店。“除了我們自己的客戶,市場會定期組織展會,幫助我們對接供貨商、采購商。”劉天告訴記者,來到首衡之后的幾年,他的西瓜銷量差不多翻了兩倍,團隊規模也從五六人,增長到現在的三十多人。
工人正在運輸客商已采購的貨品(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十年巨變,目前的首衡高碑店市場共有8700余家經銷商和企業入駐經營,經營品類多達400余種,輻射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山西、山東等13個省市自治區。2024年市場果蔬交易額1410億元,交易量1910萬噸……穩坐京津冀周邊最大的“菜籃子”和“果盤子”的寶座。
首衡高碑店市場交易火熱(央廣網發 首衡集團供圖)
首衡高碑店市場的熱鬧,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這里不僅是農產品的“中轉站”,更是鄉村振興的“發動機”,三地百姓的“幸福倉”。當一輛輛冷鏈車駛向京津,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菜籃子”“果盤子”的豐盈,更是一個區域經濟生態圈的蓬勃生長——而這,正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答卷。
監制:張繼航
策劃:王藝霖 李瑤
文字:李瑤 王藝霖 聶祖安
視頻:王藝霖 李瑤 聶祖安 卜林 宋鳳桐
鳴謝:中共高碑店市委宣傳部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