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滄州11月9日消息(記者李瑤 見習記者安適存)“輕撒網、緊拉繩,煙霧里辛苦等魚蹤。”清晨的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南排河鎮中心漁港碼頭,海風輕拂,波光粼粼。數十艘漁船整齊停靠,漁民們忙著整理漁網、搬運漁具。

漁船停靠在碼頭(央廣網記者 李瑤 攝)
南排河鎮位于滄州渤海新區東部,靠海臨港,鎮域海岸線全長65.8公里,約占河北省海岸線總長的七分之一,是純漁業鄉鎮。
“捕撈業看天吃飯,資源還有波動。我們就意識到,光靠一張網,路子會越走越窄。”南排河鎮宣傳站站長張玲坦言。轉型,成為這個渤海灣傳統漁村的必然選擇。
靠海吃海。近年來,南排河鎮依托旅游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漁業+旅游”,吸引眾多游客來此賞海濱風景、品漁村美食、體驗漁民勞作,休閑漁業成為主導產業。
南排河漁家人,就這樣依海而生。
“來了!”伴隨著漁民的吆喝聲,漁網緩緩拉起。離水瞬間發出“嘩啦”聲響,網中的梭子蟹、皮皮蝦、海螺紛紛“亮相”,在陽光下活蹦亂跳。

清晨漁民出海打魚(央廣網記者 李瑤 攝)
“這一網收獲不錯!”南排河鎮趙家堡村碼頭旅游船船長趙帥臉上露出笑容,他隨手撿起一只活蹦亂跳的皮皮蝦向記者展示:“咱們這的皮皮蝦,肉質飽滿,味道鮮美,在市場上可是搶手貨。”
“我們家幾代人都在這片海上討生活。”趙帥站在船舷邊,目光深邃地望著遠方海域。他告訴記者,以前,他和父輩就只管捕魚,但現在不一樣了。鎮上把旅游資源串起來,漁民也跟著轉型,做起旅游船。“游客來這兒,能跟著我們出海撒網,親眼見皮皮蝦、梭子蟹從網里蹦出來,撈上來直接在船上白灼,再配上咱漁民親手包的鲅魚蒸餃,那鮮味兒別處吃不著。”
作為環渤海中心地帶,南排河鎮是多種魚類的產卵、索餌場,三疣梭子蟹、渤海灣皮皮蝦等,馳名渤海灣,有“天然魚倉”的美譽。“我們全鎮共有大小漁船400余艘,每年海鮮捕撈量超7萬噸,逐步形成了以海洋捕撈為支柱的特色海洋經濟。”張玲說。

村民正在收拾挑選捕撈上來的海貨(央廣網見習記者 安適存 攝)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變化,南排河鎮的漁村也在悄然轉型。曾經的閑置老房蛻變成了特色民宿,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在一家名為“遇見”的民宿里,老板正在院子里晾曬海鮮。“暑期旺季時,我們的房間需要提前一個月預訂。”他笑著說,“游客們喜歡這里的海景,也愛聽我們講漁村的故事。”
目前,周邊幾個村莊的民宿已發展到幾十家,成為漁村轉型的新亮點。
除了發展休閑漁業,南排河鎮還為轄區漁村的旅游專線進行設計,將鹽場、蝦池、漁港、古貝殼堤、船模、蟹殼畫等漁區資源和特色文化融合其中,重點打造“三區一碼頭”,即趙家堡休閑漁業體驗區、張巨河漁家民宿體驗區、歧口北方第一漁村旅游區以及華忠旅游碼頭,在豐富業態提升旅游體驗的同時,幫助漁民從傳統漁業的依賴者轉變為特色旅游的參與者。

游客在漁船上喂海鷗(央廣網見習記者 安適存 攝)
夕陽西下,漁港迎來歸航的漁船。民宿的燈火次第亮起,文化展館里人影錯落,養殖區的海面波光蕩漾。如今這片海,不再只是漁民的生計來源,更成為了鄉村振興的藍色引擎,在渤海灣畔,奏響一曲充滿活力的藍色發展新樂章。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