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以入選國家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為契機,統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聚焦新能源、建筑、產業、固廢協同治理等重點領域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踐。”市生態環境局綜合科科長楊建彬介紹,當前,在生態文明建設與“雙碳”目標雙重戰略引領下,保定市正在積極探索形成具有保定特色的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新模式。
2023年12月,保定市憑借區位優勢、產業特色及多試點建設經驗成功躋身全國首批、全省唯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試點。
試點建設啟動以來,保定市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區重點城市定位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要求,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聚焦新能源、建筑、產業和固廢協同治理等重點領域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踐,率先印發《保定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設工作方案》,開展減污降碳協同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推動減污降碳創新技術研發,打造高陽經濟開發區(東區)綠色低碳園區、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新能源儲能電站、氫能汽車應用等一批樣板示范工程,形成具有保定特色的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路徑和有效模式。
在高陽經濟開發區(東區),一場紡織印染行業的“綠色革命”正在上演。
作為“紡織之鄉”,高陽縣擁有紡織企業4200余家,年產值達579億元,但傳統分散式發展模式面臨環境資源制約,發展亟待集約綠色轉型。
2024年以來,高陽經濟開發區(東區)以優化資源配置和減污降碳為核心,推動48家印染企業集中入園發展,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和循環體系,盤活利用閑置資產資源。通過印染企業集體搬遷入園并進行數智化改造、應用清潔化染整生產技術工藝、優化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建設智能化監管平臺等多種措施,實現園區綠色轉型。
在此基礎上,高陽探索三大機制模式創新:
創新污染治理模式。共建共享廢水集中預處理設施,變分散管理為末端統一管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提升行業競爭力;
創新環評審批機制。同一類項目編制一個環評文件,實行環評“打捆”審批。借力優化環評分類管理國家試點,豁免特定工藝的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
創新排污許可核發機制。對園區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兩證聯辦”,對園區排污總量實行統一數智化管理。
通過集中供能、共建共享污染治理等配套設施建設和機制創新,助推園區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綠色轉型,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4.17萬噸、削減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9.76噸,節約企業建設投資3.25億元、年運行成本1080萬元。
“今年以來,我們聯合市審批局出臺了《河北高陽經濟開發區(東區)綠色低碳園區創建實施意見》,從政策機制方面全面助力高陽綠色園區創建。高陽經濟開發區(東區)創新實踐實現減污降碳與產業升級的協同推進,不僅有效破解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難題,更探索出經濟環保雙贏的新路徑,為全國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樹立了標桿。”楊建彬說。
同時,保定市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將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作為減污降碳的重要突破口。
2024年,河北奧潤順達集團研發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成功入選《河北省先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目錄》,其四大核心技術體系成效顯著。同年,全市新開工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47.1萬平方米,累計建成量達275.55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年度目標。這些建筑年耗電量僅15千瓦時/平方米,較普通建筑節能90%以上,年減少碳排放約5萬噸。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顯著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更為整個建筑行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楊建彬說。
除工業與建筑領域外,保定市還在多個維度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取得積極成效。
新能源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發展策略,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已達到791.66萬千瓦。積極推廣“新能源+儲能”新模式,華能滿城、炘能滿城等儲能電站建設進展順利。
“汽車+氫能”產業生態加速完善。制定《保定市氫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產業支持政策,累計推廣氫能車輛561臺。建成“容易線”驛站北區5座加氫站,總加氫能力達3260公斤/12小時。
垃圾分類體系全面建立。已構建起前端分類投放、中端統一運輸、末端集中處理全鏈條體系,主城區1891個回收網點實現100%覆蓋,垃圾分類逐步實現全域普及。
“我們正在打造‘政策引領-技術創新-產業支撐-公眾參與’的減污降碳協同體系。”楊建彬表示,將持續深化試點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保定模式”。(記者楊虎 通訊員牟超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