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四五”時期,我省水利建設投資創新高

預計總投資額將超3600億元

從11月6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第六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五年來,河北水利建設投資實現階梯式跨越,預計總投資額將超3600億元,規模是“十三五”時期的2.9倍。項目數量與投資額均創改革開放以來新高。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的實施,為保障區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崔志清表示,“十四五”以來,全省水利系統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水利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全省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持續優化完善。

保障江河安瀾,是水利事業的首要任務。崔志清介紹,“十四五”以來,河北逐步優化防洪工程體系,洪水調度能力顯著增強,防洪減災能力全面大幅提升。

新開工婁里、烏拉哈達等9座水庫,強化“上蓄”能力。對滹沱河、滏陽河、子牙新河等184條段2900多公里骨干行洪河道和中小河流進行治理,暢通“中疏、下排”通道。推進11個蓄滯洪區建設,增強蓄洪滯洪能力。目前,全省在冊水庫1001座、5級及以上河道堤防1萬余公里、列入國家名錄蓄滯洪區13處,基本形成了“分區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

特別是,河北加快建設雄安新區防洪工程。起步區防洪圈和安新、容城組團基本具備200年一遇防洪能力,昝崗、寨里組團基本具備100年一遇防洪能力,為這座“未來之城”的安全與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面對“十四五”期間復雜嚴峻的水旱災害形勢,河北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功應對了多次重大考驗。

崔志清介紹,在防御“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5·7”區域性大洪水、2021年歷史罕見夏秋連汛以及75輪強降雨過程、12條河流25站次超警以上洪水中,全省水利部門強化監測預警,科學調度水工程,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更重要的是,河北統籌安全與發展,通過蓄水保水,連續5年實現大中型水庫汛末蓄水量超常年同期,有力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和農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實現“保安全多蓄水”目標。

防洪安全要“筑得牢”,供水安全也要“守得好”。

“十四五”期間,河北在筑牢水安全屏障的同時,著力破解水資源短缺這一長期制約發展的瓶頸。各地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有效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進一步完善供水保障體系。

各地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強化取水許可監管,全省用水總量保持穩定,用水效率顯著提高,在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連續三年獲評優秀。167個縣(市、區)全部達到節水型社會建設標準,邯鄲市創新實施全域合同節水管理。非常規水利用量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十三五”末分別下降17.2%、27.6%。

在開源方面,河北以國家水網建設為牽引,大力推進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2021年至今年10月28日,全省累計引江、引黃外調水量達190.4億立方米,較“十三五”時期增長38%,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在農村,安全可靠的供水網絡越織越密,自來水普及率達98.2%。水利部門通過實施生活水源江水置換,讓超過1500萬農村居民喝上了長江水。

節流同樣是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舉措。全省發展高效節水灌溉731萬畝,實施農業灌溉水源置換812萬畝,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353萬畝……憑借這些硬措施,河北累計減少地下水開采量19.84億立方米,基本實現了地下水采補平衡。

治理成效直觀地反映在地下水水位回升上。崔志清表示,2024年底,全省深層、淺層超采區地下水位較“十三五”末分別回升2.74米和0.04米,超采區和嚴重超采區面積分別減少31%、99%。邢臺百泉新增16處泉眼復涌,邯鄲黑龍洞泉保持不斷流,保定一畝泉地下水埋深回升到2.39米。

“十四五”期間,河北水利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

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節約用水條例、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管理條例等多部水利法規規章的頒布實施,構筑了更為完善的制度體系。智慧水利建設突飛猛進,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框架初步形成,使得洪水預報、水資源調配更加精準高效。

此外,“節水貸”等綠色金融產品、跨區域用水權交易、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等市場化改革實現新突破,用市場化手段為節水護水注入內生動力。(記者 苑立立)

編輯:王藝霖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