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河北衡水的一處農田里,綠油油的蔥苗相連成片,構成了一幅田間好“蔥”景。這些充滿生機的蔥苗,是從千里之外的海口美蘭區大致坡鎮金堆村移栽來的。這是金堆村探索“南苗北種”模式的一次嘗試,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為村民開辟了增收新路徑,更在南北兩地之間架起了產業協作的“橋梁”。

近日,記者走進金堆村黨群服務中心旁邊的一處農田,40多名村民頭戴草帽,雙手在蔥苗間來回穿梭,小心翼翼地將蔥苗從泥土中拔出,輕輕抖落根部附著的泥土,再把它們整齊捆綁起來,放進筐里。微風吹過,濃郁的蔥香撲鼻而來,彌漫在整個田間地頭。

“由于金堆村土質松軟,以前村民嘗試種紅薯、玉米等農作物,產量低,收成也不好。村里把這片田地承租出去后,通過公司聯系對接上了衡水的種植戶王健。他有豐富的大蔥種植經驗,掌握市場銷售渠道,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利用南北之間的季節溫差和氣候差異,嘗試大蔥‘南苗北種’的新模式。”金堆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陳俊利望著眼前的蔥苗,開心地說,“現在這片30畝的農田,終于利用起來了。”

“上半年南方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適合蔥苗生長,成活率比在北方育苗高,簡直就是蔥苗培育的‘天然溫室’。”王健看著茁壯成長的蔥苗,滿是欣喜,“金堆村這批蔥苗培育了近半年,葉片翠綠,株高已有約30厘米,目前開始移栽至衡水,預計8月迎來豐收。屆時一根大蔥能長到115厘米,畝產預計達1萬多斤,利潤相當可觀。”

村民王標一邊捆綁蔥苗,一邊笑著說,“育苗的這段時間,我們來這里做工,又多了一份收入,家門口就能務工增收,希望這種模式能夠持續下去。”

“海口育苗、河北種植”的模式,不僅實現了兩地資源的優勢互補,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支撐。“后續,我們計劃擴大蔥苗培育規模,拓展銷售渠道,加強與河北等地的深度合作,并探索更多特色農產品進行‘南苗北種’模式,讓金堆村的土地發揮更大價值,帶動更多村民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陳俊利說。(陳曉潔 王聘釗)

編輯:蔡文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