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月剛簽千億大單 下周再迎50國客商 武漢國際交往中心“交易量”持續攀高

11月的武漢,涼意漸濃,但城市國際交往的熱情卻持續升溫。

走在街頭,不時能見到不同國籍的面孔;各大酒店和會展中心,工作人員正為即將連續登場的兩場國際盛會——武漢(漢口北)商品交易會(漢交會)、2025中非創新合作與發展論壇做最后準備。

去年的漢交會吸引了35個國家的外交使節及商協會負責人參加,促成貿易合作金額超1500億元。今年規模更勝以往,展覽總面積達19萬平方米,預計迎來50個國家和地區的使節與商協會代表,超3000家中外企業共覓商機。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漢交會,計劃將湖北的小龍蝦、楚茶等特色商品帶回家鄉。”一位印尼商會代表說。

就在上月,2025中國—北歐經貿合作論壇在漢成功舉辦,吸引36個國家和地區、20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556名國外企業家及2000余名客商齊聚。論壇上69個項目成功簽約,投資總額突破1000億元。

密集的國際經貿活動并非偶然,而是城市能級提升后的必然結果。“十四五”期間,武漢市持續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在開放平臺、經貿規模、國際交流與服務環境等諸方面取得多項突破。

武漢成功舉辦“北歐論壇”、“光博會”、《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上合組織民間友好論壇等重大主場外交活動,塞拉利昂總統、古巴副總理等外國政要相繼訪漢,國際“朋友圈”層次不斷提升,圈層越交越廣。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成效與魅力,不僅體現在經貿合作,更浸潤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硬件上,武漢持續完善航空樞紐、國際學校、涉外醫療等基礎設施,提升國際友人工作生活便利度。軟件上,則通過高水平文化交流與常態化社區活動,營造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

在企業,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首席執行官約翰·霍夫曼到訪長飛光纖,期待拓展合作。在社區,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團隊赴江夏區鳳凰社區調研,感嘆:“社區管理非常人性化,對中國之治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如今,從國際盛會到民間往來,從經貿合作到人文交流,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往新格局已在武漢形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潔)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