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長江云新聞記者在湖北咸寧市咸安區汀泗橋鎮聶家村一望無際的田野上看到,一塊塊小田已“華麗轉身”變成了成片的“大田”,一株株幼嫩的秧苗正破土而出,像山間的竹筍,節節升高,在春風吹拂下,郁郁蔥蔥,生機勃勃。
近年來,咸安區認真貫徹上級“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聚焦“良田”建設,遵循“綠色生態、強基節本、提質增效”原則,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田園生態改善有機結合,通過集中流轉等方式打破田與田、地與地之間的“壁壘”,化“零”為“整”,將一塊塊小農田攏為規模化大農田,從而使零碎田地、荒廢田地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讓人們看到了田野上的希望。在咸安區汀泗橋鎮長壽村、聶家村的田畈上,原本零散的小塊農田已整合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其兩村“小田并大田”工程項目由咸安經發集團子公司——咸寧中天養護工程有限公司投資2700余萬元,負責施工建設。建設面積共計2800余畝,其中長壽村1200余畝、聶家村1600余畝。項目建設工期4個月,建設內容有田塊整治、農田地力提升、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變電、農業科技推廣、建后管護等工程。
“建設時,我們通過對其田埂進行平整、溝渠修建和道路拓寬,使兩村2800余畝的零散耕地,實現了‘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目標,有效大幅提升了耕地質量、耕地利用效率和便于機械化作業種植、收割。”該公司項目經理陳普介紹。
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咸安區通過科技助力,依托項目引入數字化管理手段,配套建設智能灌溉系統和土壤監測設施,為精準農業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耕地質量,預計水稻等主要作物畝產可提高15%以上。
“我簽約流轉的2600余畝高標準農田,每畝投入1000元,每季畝產可達1100斤、盈利300元。2600畝水稻每季可盈利70萬元。”汀泗橋鎮黃荊塘村的種糧大戶闞文波算出了這樣一筆賬,臉上洋溢出豐收的喜悅。
據悉,目前咸安區項目總建設面積達1.34萬畝,已吸引多家農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入駐,帶動村組和村民增收,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長江云新聞記者 陰志維 通訊員 葛建偉 趙玥 黃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