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霧氤氳,崇木凼千年古樹群中游人的腳步聲與鳥鳴合奏自然交響;夜幕星河垂野,龍瑤幽谷的映山紅在晚風中搖曳,與露營帳篷的點點燈火相映成趣。這個“五一”假期,湖南隆回的青山綠水間游人如織,四處涌動著生態旅游的熱潮。

群山林木蔥蘢,河湖碧波澄澈,蒼穹湛藍如洗,城鄉生機盎然……作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隆回縣錨定“生態秀縣”發展目標,以系統思維統籌生態保護與綠色經濟發展,在守護綠水青山中解鎖“財富密碼”,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五一小長假,游客打卡龍瑤幽谷(謝文喜 攝)

石漠荒山中的綠色屏障

隆回縣屬石漠化地區,有120萬畝石灰巖丘陵山崗,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積達50萬畝。從20世紀70年代起,隆回三代林業人接續奮斗,摸索出“柏木+楓香”等造林模式,并創新“客土改良、容器苗造林”等技術,多措并舉攻克石漠化治理技術難題,成功將35萬畝石山披上綠裝,書寫了“石頭山上造林海”的生態傳奇。

山水之間,生態修復的筆觸在山川河湖間延展。白馬山森林公園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7.05%,成為湘中地區的重要“綠肺”。屏風界候鳥保護站全天候守護95種遷徙鳥類穿越雪峰天險,“打鳥坳”變身“觀鳥天堂”。碧波蕩漾的魏源湖面,一群白鷺掠過如鏡的水面,激起層層漣漪,白鷺群飛處重現中華秋沙鴨身影。縣域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白鷴、豹貓、毛冠鹿、中華秋沙鴨等多年未見的珍稀物種頻繁現身,池鷺、紅嘴藍鵲、白鷺、斑頭鵂鹠、雀鷹、蒼鷺在空中自由翱翔。

綠水青山間的文旅強音

山水為肌,文化為脈。“五一”小長假,在崇木凼古村落,古樹群化身露天博物館,瑤族文化志愿者深情講述每棵古樹承載的遷徙史詩,讓民族歷史記憶可觸可感。花瑤山寨的溪澗清泉旁,花瑤姑娘指尖翻飛,30萬針繡就的挑花裙紋樣與百年古樹年輪共鳴。

近年來,圍繞森林康養、文化旅游、鄉村休閑旅游聚點發力,隆回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協調發展上下足功夫,建成虎形山-花瑤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魏源湖國家濕地公園、白馬山省級森林公園、望云山省級森林公園、屏風界縣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游區,這些生態旅游區將全縣文旅資源、景點串珠成鏈,“生態+”正賦能文旅康養深度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雪峰山高山臺地上的隆回,已經成為廣大游客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健體養身的網紅打卡地。

生態顏值里的富民密碼

晨露未晞,在金銀花核心產區小沙江鎮,頭戴斗笠的農戶已經在打理頭茬金銀花。隆回是“中國金銀花之鄉”,22.3萬畝標準化種植基地撐起全國50%以上的市場份額,從金銀花的烘干車間到生物提取車間,金銀花歷經多道工序變身牙膏、益生菌等30余款深加工產品,形成48億元全產業鏈矩陣。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隆回以林下經濟為突破口,構建起“林禽共生”“林菌共長”“林藥共融”的立體生態產業體系,107萬畝林下經濟年產值達39.5億元,山林資源真正成為群眾的 “綠色銀行”。同時,培育61家油茶、78家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引導鴻利藥業、好菇糧等龍頭企業帶動全產業鏈增值,推動林產品加工標準化、品牌化升級,生態資源的“含綠量”正不斷轉化為富民強縣的“含金量”。(胡權 陽浩宇)

編輯:黃珂嵐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