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5月8日消息(記者 黃珂嵐)農作物秸稈被稱為“另一半農業”,但長期以來,其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如今在湖南,秸稈“打包”變廢為寶,草垛垛成了香餑餑,一批“秸稈經紀人”專業化隊伍也將被重點打造。
日前,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南省關于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以下簡稱《措施》),提出要圍繞秸稈綜合利用全產業鏈條,扶持并發展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規;斩捑C合利用主體,加大培育秸稈收儲運職業經紀人力度。
創新探索:為全國秸稈資源化利用貢獻“湖南智慧”
湖南省秸稈年產生量達3685萬噸,可收集量2747萬噸、利用量2443噸,其中水稻、油菜、玉米三大作物產生的秸稈占總量的90%以上!洞胧访鞔_,將重點培育年可利用省內秸稈3000噸(含)以上的市場主體,對年利用量達到10000噸以上的企業,優先納入省級農業農村重大投資激勵項目扶持范圍,并推薦申報國家和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此外,秸稈綜合利用能力建設將成為申報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的優先條件。
2020年以來,黑龍江、山西、上海、廣西、河北等多省市曾陸續出臺了秸稈綜合利用相關政策。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精準劃定禁燒范圍,依法依規落實禁燒管控要求。
今年1月8日,湖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湖南省秸稈綜合利用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也是全國首部規范秸稈綜合利用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度舾梢幎ā芬曰菝窭駷樽谥,以科學立法為基石,解決秸稈焚燒“一禁了之”和綜合利用難持續的問題,為全國秸稈資源化利用提供“湖南方案”。
在常德市石門縣,打捆機進行秸稈打捆作業(央廣網發 石門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市場破局:秸稈變飼料“身價翻倍”
對于農作物秸稈,政府有要求、市場有需求。在常德市石門縣軍檔橋糧油專業合作社,從農戶手中回收的秸稈經過秸稈綜合利用中心機械化處理后變廢為寶,有效促進了農業綠色循環發展。
2023年,在當地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該合作社投入300多萬元建立秸稈綜合利用中心,將秸稈加工成飼料,與周邊種養殖大戶、企業合作,形成了穩定的供需關系,推動秸稈就地就近綜合利用。該合作社理事長謝敏告訴記者,“我們合作社秸稈年處理量達到近9000噸,處于增長的趨勢。秸稈飼料的價格最高能賣到650至700元每噸。”
“目前秸稈收儲運收益、支出處于基本持平的狀態!敝x敏表示,希望政府能在廠房建設、設備購置等方面提供可持續的補貼!巴顿Y大、收益低是現實問題,但秸稈綜合利用對環保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而在丘陵地區,農戶更傾向于秸稈就地還田,而非外運銷售。湘潭縣春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彭水平介紹,山區和丘陵地帶由于田塊小、道路狹窄,秸稈回收成本高昂!皬奶锢锇呀斩捠栈氐絺}庫,付出的成本與收入不成正比!彼ㄗh,在劃定禁燒區和限燒區時,應以交通干線、居民區等固定參照物為界,而非簡單以行政區域劃分,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此外,她也呼吁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的宣傳和推廣,為農民提供更多處理途徑。
永州市道縣通過機械收集儲運、秸稈還田、推進秸稈飼料化等舉措,因地制宜探索出秸稈多元利用模式。當地部分鄉鎮推行的“稻稻油”輪作模式,通過秸稈還田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此外,秸稈覆蓋種植部分蔬菜品種,能實現土壤保水保濕,提高產量,營江街道車邊社區農戶采用秸稈覆蓋種植的藠頭,可貫穿其整個生長期,一畝地能收3000多斤藠頭。
立體化布局:秸稈收儲運網絡三年覆蓋500個站點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秸稈綜合利用不僅關乎環境保護,也是農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新政策的出臺為秸稈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正重點扶持收儲運主體,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集結專業團隊,計劃三年內在全省建設500個區域性站點,提供資金支持。此外,秸稈綜合利用政策正在征求意見階段,預計對主體給予資金獎補支持,由省級財政按照一定方式撥款給縣,再由縣根據省里的獎補辦法對主體進行幫扶。后續,還將出臺政府層面的若干措施、三年行動方案及資金獎補辦法等。
眼下,湖南的田間地頭正見證一場“綠色革命”,通過政策細化、技術創新和市場培育,秸稈將真正實現“點草成金”,為生態農業和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