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智時代外語教師的三重角色重塑——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啟示
日前,由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武漢召開。本次大會主題為“教育發展與變革:智能時代”,呼吁共同推進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與變革。會議正式發布《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明確提出2025是智慧教育元年,描繪了中國智慧教育發展與變革的藍圖,包括“培育未來教師、打造未來課堂、建設未來學校、創設未來學習中心。” 同時,在“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轉變與能力提升”平行會議中,專家學者圍繞智能時代的教師能力培養、人機協同教學實踐、數字素養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助力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轉變。
外語教學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與機遇。未來外語教師作為這一變革的關鍵推動者,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適應智能時代需求的復合型教育者,需在角色定位與能力提升上進行全方位的革新。
未來外語教師是知識領航者
《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指出,在智能時代的外語課堂,教師、學生與智能技術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形成緊密協作的 “鐵三角”。教師可以積極探索 “師-生-機” 三元協同的課堂新模式,將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仿真等先進技術巧妙地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語言學習資源變得更加豐富和便捷。翻譯軟件、智能學習平臺等工具可以快速提供語言知識和翻譯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外語教師的作用被削弱。相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有效知識,幫助他們理解語言背后的邏輯和規律。
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智能工具分析詞匯的使用頻率和語境,指導學生更高效地記憶和運用;在語法教學中,通過實際案例和互動練習,讓學生掌握語法規則的應用技巧,而不是單純依賴機器翻譯。同時,組建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們在小組中借助智能學習平臺分享資源、交流心得,共同攻克學習難題。在成果評估環節,突破傳統的考試模式,采用開放式評估,結合智能系統的數據分析和師生的共同評價,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效,以此構建人機共生的未來教學新模式。
未來外語教師是文化啟明者
大會專家認為未來課堂上,教師可以構建人機共生的教學新模式,搭建沉浸式學習場景,豐富課堂教學呈現手段,幫助師生打破認知邊界,更直接、生動地領略大千世界。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語學習不僅是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更是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未來外語教師必須意識到,語言學習的終極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文化對話者。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外語學習者適應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面對碎片化的外語學習資源,教師需要主動承擔起文化篩選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全球視野。通過對比不同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立理性包容的價值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教育時代,價值塑造都是教育的核心任務。深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全面認識世界的能力,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是任何時代都必須夯實的基礎能力。
未來外語教師是實踐指導者
《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認為創設未來學習中心需以數字技術為驅動,重構學習生態,打造集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學科交叉于一體的跨界融合式學習空間。對學習要素進行系統重組,革新學習范式,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項目式、探究式學習實踐,滿足不同學習者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訴求,為構建學習型社會注入動力。
對于外語教學而言,其最終目的是實現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學生實踐中的批判性思維、情感共鳴和倫理價值。未來外語教師可以對標未來學習中心要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真實的外語交流場景,如商務談判、旅游對話等,指導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社交媒體、外語學習 APP 等工具,開展跨學科多模態自主學習和實踐,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
總體而言,我國在推動外語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技術快速迭代與教師能力發展未能實現完全同步,外語教師在深層數字能力如“人工智能教學設計”“數據隱私保護” 等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因此,未來應進一步優化外語教師數字素養支持體系,建立教師協同發展機制,完善教師數字素養評價標準。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推動外語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李丹倩)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智慧化進程中外語教師身份重構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20CYY015】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