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刷短視頻、通勤路上聽播客、睡覺前追微短劇……網絡視聽已如空氣一般,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每一刻。近日,《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在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91億人,網民使用率達98.4%,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24年,我國網絡視聽市場總規模達1.22萬億元,同比增長6.1%。
短視頻應用用戶規模、使用時長仍居第一位。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10.40億,使用率達93.8%,連續6年保持網絡視聽應用細分領域第一。微短劇用戶規模迅速增長,應用使用時長追平即時通信。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使用率達59.7%,較上半年提升7.3個百分點。
長視頻回暖,大小屏融合互動實現較大增幅。截至2024年12月,我國長視頻用戶規模為7.52億,創2018年以來新高。使用群體中,“高學歷”“年輕”用戶比例較高,20歲至29歲人群和本科及以上學歷用戶對長視頻的使用率在86%左右,較整體高出近20個百分點。
網絡直播憑借“即時在場感”打破空間限制,成為用戶可隨身攜帶的“萬能窗口”。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為8.33億,同比增長1737萬,占網民總數的75.2%,同比增長0.5個百分點。
當前,網絡視聽內容建設的問題已不是數量多不多,而是質量好不好。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副司長范潔認為,創作者要堅持創新,加速內容迭代,打破題材同質化、表達套路化等創作困境,進一步豐富題材類型和內容樣態。
專家表示,當今用戶不再滿足于被動接收內容,而是追求更具互動性、情感共鳴和價值觀認同的視聽體驗。隨著技術持續進步,網絡視聽將不再局限于屏幕內的體驗,而是向著更加沉浸式、交互式、多感官的方向演進。
進一步促進網絡視聽繁榮發展,技術賦能是重要抓手。網絡視聽應搶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機遇,不斷加強科技自主創新應用,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探索打造技術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閉環。尤其是面對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亟待發揮人工智能頭雁效應,樹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理念,強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視聽新媒體全領域全鏈條的支撐作用,使“AI”成為網絡視聽轉型發展的“標配”。
當前,“無視聽不網絡”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視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成為重要議題。廣電總局表示,將統籌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系,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堅持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給經營主體更多創新空間,堅持出成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進一步改進網絡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完善引導組織工作機制,激發創作活力。一方面,加強內容創作的引導與創新激勵,持續加大對網絡視聽創作的引導和扶持力度,鼓勵創作者進行內容創新,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創作獎勵、創新項目支持等方式,激勵創作者挖掘深度題材和創新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微短劇平臺的內容審核機制,強化平臺責任,確保所有上傳的作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公序良俗。同時,加強對低俗、惡俗、違法內容的監管,嚴厲打擊版權侵權行為,為創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創作環境。(記者姜天驕)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