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5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WTISD)”如約而至。從電報時代,到“大哥大”“BP機”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AI時代,數十年間,中國通信業發展躍遷,為人民群眾生活和工業生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數字中國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截至今年3月底,累計建成5G基站439.5萬個,實現了“鄉鄉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達90%。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數達2792萬個,實現了“縣縣通千兆”。在此基礎上,我國啟動開展萬兆光網試點,在全國86個城市的168個小區、工廠和園區試點部署;重耕2G/3G/4G系統無線電頻率用于5G系統,5G網絡容量和信號覆蓋水平持續提升;算力設施布局進一步優化,規模持續擴大,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數超過900萬。
網絡建得好,還要用得好。如今,5G應用已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86個,工業互聯網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推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加快布局,有效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在礦山、港口、智慧車間,5G有效助力工業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校園等領域,5G也實現了全流程全場景覆蓋,有力支撐了公共服務高效便捷、均衡發展。此外,5G也帶動了從通信設備制造、芯片研發到軟件應用開發全產業鏈的發展,積累了成熟的技術經驗和市場資源。
當前全球數字革命深刻變革,通信業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底座,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引領標準建設。5G時代,我國標準必要專利聲明全球占比超42%,技術產業實力全球領先。6G研發方面,工信部指導成立的IMT-2030(6G)推進組,正在凝聚合力推動6G創新,包括發布《6G總體愿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等50余項研究成果,組織對通感一體化、無線AI等6G關鍵技術開展測試驗證,加速了相關技術成熟。
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網絡能力,向全域覆蓋與超高性能演進。當低空經濟、無人駕駛、全息通信等新場景持續涌現,通信網絡需要突破傳統地面覆蓋模式,向“空天地海”全域延伸。通信業也需持續建設算力網絡化與云網協同,構建“連接+算力+能力”一體化服務能力。
隨著5G不斷進階、算力互聯網逐步成型、通信與AI技術深度融合,數字中國新圖景還會不斷刷新我們的想象。未來,通信行業有望持續推動與千行百業的深度融合,助力經濟社會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央廣網評論員 萬玉航)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