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成人健康體檢項目推薦指引(2025年版)》為健康體檢行業提供了權威標尺。該《指引》明確,健康體檢目的在于早期發現疾病線索和健康隱患。《指引》有助于規范體檢行為,是推動行業回歸科學初心的重要一步。
筆者認為,當下健康體檢行業本身的“健康”發展,需要關切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回應社會關切,規范行業發展。隨著公眾健康意識提升,對體檢的期望日益增高。然而,醫學具有復雜性,任何檢查手段均存在局限性。此次“新國標”的發布,從國家層面回應社會關切,為行業提供科學參考,推動服務走向規范與透明。
二是破解“千人同檢”,推動服務個性化升級。“新國標”重點回應了固定套餐模式難以滿足公眾多樣化健康需求的痛點。《指引》通過引入“健康體檢自測問卷”,結合“基本項目+慢性病風險篩查”框架,為“一人一策”的個性化體檢服務提供科學依據。需強調的是,個性化方案需綜合考慮個人健康狀況、預算條件等,追求“越適合越好”,而非“越多越好”。
三要構建多元協同的健康服務新生態。發揮健康體檢的預防作用,需要服務方、受檢方與監管方協同努力。其中,服務供給體系的多元化與專業化尤為關鍵。必須明確的是,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合規經營的商業體檢機構,只要具備相應資質、服務規范專業,都是我國健康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二者并非簡單的替代或競爭關系,而是滿足公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的重要補充。
公立醫院在疑難疾病篩查、醫療資源整合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而合規的商業體檢機構則在市場教育、服務體驗、檢測產品、檢后管理上積極開拓創新。在《指引》的規范下,兩類機構各展所長,共同為公眾提供優質、可及的健康體檢服務。監管方的責任在于確保所有機構在統一標準下規范運營,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受檢方則可基于自身需求,在合規機構中自主選擇,實現資源的最優匹配。
四要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結果互認。公眾需逐步走出“沒病不用體檢”“項目越多越好”等觀念誤區。同時,應理性看待不同性質體檢機構的價值。
為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國家正大力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四川、河南、貴州等省份通過省級平臺實現數百家醫療機構結果共享互認,有效減少重復檢查。廣東省還探索醫療機構與第三方機構間的互認。這些實踐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也為公立與商業機構在服務銜接上創造了更多可能——當合規機構的檢查結果能夠得到醫療系統的廣泛認可,整個健康管理鏈條的效能將得以顯著提升。
總之,《成人健康體檢項目推薦指引》的出臺,為健康體檢行業提供了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發展框架。在統一的規范下,充分發揮公立醫院與合規商業體檢機構的各自優勢,構建多元互補、協同高效的健康服務供給體系,將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為“健康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央廣財經評論員 宓迪)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