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1月7日消息(記者張海東 實習記者趙晶婷)2004年,128戶407名牧民揮別沱沱河畔的游牧生活,遷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南郊,組建了長江源村。二十年間,這座移民村以產業培育為核心,以民生改善為目標,讓牧民從“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變身安居興業、富足幸福的新村民,書寫了一段從搬遷安置到繁榮發展的民生故事。

唐古拉牦牛、藏羊精深加工基地(央廣網發 趙晶婷 攝)

搬遷之初,新居讓牧民鬧布才仁既忐忑又期待。“以前在草原,看病要輾轉多天才能到醫院,孩子上學得翻山越嶺,生活用水全靠人一桶桶背。”如今的鬧布才仁早已褪去游牧歲月的青澀,住進了水電氣齊全的藏式新居,出門便是平坦柏油路,村衛生室、村史館、學校、超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現在不僅看病只需要幾分鐘路程,還靠著唐古拉牦牛、藏羊精深加工基地做起了牛羊肉生意,日子過得比酥油茶還香。”和鬧布才仁一樣,全村人的生活品質實現了質的飛躍,昔日的生活難題早已成為過往。

加工車間的工人正在進行切割和裝箱工作(央廣網發 趙晶婷 攝)

特色產業崛起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長江源村聚焦精深加工、市場拓展與品牌塑造,依托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讓“唐古拉藏羊”“唐古拉牦牛”等特色品牌聲名遠揚,產品遠銷北京、浙江等多地市場,同時還帶動20余戶村民就業,讓草原饋贈成為致富良方。這一“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民族特色村寨”的深度融合發展模式,如今已成為激活地方經濟活力、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新引擎。

崗巴布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專業合作社里展示的氆氌制品(央廣網發 趙晶婷 攝)

在崗巴布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專業合作社內,非遺傳承人三木吉帶領26名村民忙碌不停,電動縫紉機取代了老式紡車,現代化工具讓氆氌毯、藏式飾品的制作效率大幅提升,過去半個月才能完成的活計,如今三五天便可交付。“有時訂單太多,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記得之前我們的氆氌手作包還銷往了俄羅斯,同時也開通了直播帶貨,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千年氆氌技藝。”三木吉話語里滿是感慨。合作社年產值逐年攀升,獲評省級非遺工坊示范基地,不僅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更帶動周邊村民共同參與羊毛加工,形成“培訓+生產+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村民正在編制氆氌(央廣網發 趙晶婷 攝)

如今的長江源村,共有223戶609名村民,全村醫療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人均純收入達3.36萬元,同時,村集體經濟形成多元收入結構,年收益穩定在70萬元以上,實現了從產業空白到多元發展的跨越。長江源村用二十年時間證明,找準發展路徑、激活內生動力,就能讓搬遷群眾穩穩扎根、持續增收。正如村黨支部書記扎西達娃所言:“未來將繼續壯大特色產業、完善民生配套設施,讓長江源村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寬,讓牧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編輯:汪曉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