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要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大環保”格局。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山東省德州市的經驗正成為觀察社會力量如何深度融入環境治理體系的一個生動的地方樣本。

在德州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宏大敘事,正因民間力量的深度參與而變得更加細膩、充滿活力。禹城市環保志愿者協會與夏津縣生態環境保護協會,這兩支活躍在基層的“綠動力”,與環保主管部門的關系,已然演變成基于信任與專業的“雙向奔赴”,共同探索著一條行之有效的共治共贏之路。

體系共建: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現代化的環境治理,關鍵在于構建多元共治的體系。夏津縣于2023年成立縣級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創新“1+4+N”服務模式,織就了一張聯動政府、企業、社區、學校等N個主體的全社會環保網絡。截至目前,協會已組建10支志愿服務隊,吸納志愿者超1000人,年均開展活動100余場。

與之呼應,禹城市環保志愿者協會則以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活動網絡,成為政府環境治理“臂膀”的有效延伸。協會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注冊志愿者1000多人,并組建了“和諧號清潔動車組垃圾撿拾團”“環境教育宣講團”等多支特色隊伍。它們圍繞環保主題,開展了以“四進一出”(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鄉村、外出學習)為主線的系列公益活動,自2018年以來累計開展活動超200場,近7萬人次參與。兩個協會以組織化、體系化的運作,將散落的民間熱情凝聚成了參與環境治理的堅實力量。

行動共治:從“宣傳員”到“行動派”

兩個協會的活力,不僅體現在號召力上,更體現在深入一線的行動力上。他們將環保理念從口號轉化為日常的、可參與的行動,形成了獨特的品牌項目。

“作為連接政府與公眾的重要紐帶,協會是構建全民環保格局的堅定宣傳者、積極倡導者和務實實踐者。”夏津縣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會長時忠靜這樣闡述協會的定位。在夏津,生態教育的“第二課堂”品牌響亮。協會連續7年開展環保主題《開學第一課》,覆蓋全縣1.2萬名師生;在10所學校開設“變廢為寶”社團,累計創作環保作品500余件。更為深入的是,他們將環保融入家庭與社區,通過“零廢棄家庭行動”“陽臺菜園計劃”等,讓低碳生活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參與家庭垃圾減量達60%。

“我們始終秉持‘貼近生活、觸手可及’的理念,努力消除公眾參與環保的門檻與距離感。”時忠靜介紹,通過“線上+線下”立體化參與平臺,讓群眾能夠在真實場景中感受環保的力量,“這種‘零門檻’的參與方式,真正實現了讓群眾‘想參與、能參與、易參與’。”

“彎腰做公益,挺身樹文明”,這是禹城市環保志愿者協會會長宋加剛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禹城,持續7年、開展近2000天的“和諧號清潔動車組垃圾撿拾活動”已成為城市文明的風景線,累計超6萬人次參與。近年來,協會更將重心聚焦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持續開展“攜手共護母親河”主題系列活動。2025年,他們通過“童心向綠”綠色騎行及凈灘潔岸活動,帶領志愿者與學生從糖城廣場前往施女湖,一邊以低碳方式宣傳環保,一邊用雙手清理河湖垃圾,改善水域環境。志愿者們還通過巡查河道、排查隱患、記錄異常排放點等方式,“用腳步丈量河岸,用數據守護清水”,為政府的科學治污提供了寶貴的一線情報。

宋加剛認為,協會充當著“公眾參與紐帶”與“治理補充力量”的角色,一邊連接公眾環保意愿與實際行動,一邊填補政府部門在公眾監督、宣傳科普等領域的細節,既是“宣傳員”,也是“動員者”,“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帶動更多群眾從‘知道環保’變成‘參與環保’,壯大環保的群眾力量。”

價值共贏:賦能治理與收獲認同

這種深度的共治,帶來的是一場價值共贏。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協會充當了高效的“橋梁”和“傳感器”。

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禹城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戰長禮對此評價道:“協會的工作為我們分擔了大量前端宣傳和疏導的壓力。他們用貼近群眾的語言和行動,做了我們想做但人力有限的工作,效果非常顯著。”

協會與政府主管部門一直都是“雙向奔赴”的關系。在禹城,禹城分局通過政策支持、資源整合、平臺搭建等方式,為協會發展注入動能,包括政策信息支持、能力建設支持、項目合作以及監管與規范引導,“部門與協會相互協作,明確了目標定位、建立了高效協作機制,通過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了生態保護項目的良好實施。”戰長禮表示。

“德州市生態環境局夏津分局將夏津縣生態環境保護協會視為生態治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夏津縣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副主任范孟波如此評價部門與協會的關系。他表示,部門通過提供政策與資源支持、搭建合作平臺、建立溝通機制、聽取協會的意見建議等方式共同擴大環保影響力,不斷提升治理效能。

從共識到行動,環保理念落地生根

在禹城,持續2000多天的“垃圾撿拾”已成為市民的環保習慣;在夏津,“零廢棄家庭”讓垃圾分類從口號變成千家萬戶的生活實踐。從徒駭河畔到黃河故道,環保志愿者的身影已成為德州最美的綠色風景線。

“守護綠水青山不僅是口號,更要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這句話道出了協會與政府部門的心聲。未來,德州將繼續深化這種共治模式,讓更多的“民間智慧”融入環境治理,讓“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在德州大地上化作一幅幅生動的綠色畫卷。(來源:德州市生態環境局)

編輯:唐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