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鏈成群挑大梁,大國大城看擔當。“十五五”規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滾動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
近年來,在山東尤其是濟南的各級會議上,圍繞“產業鏈”延伸出的詞語成為會場高頻詞匯。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價值鏈,鏈長制、鏈主企業、鏈式招商、卡位入鏈、聚鏈成群……泉城熱“鏈”的背后,其實“大”有文章。
工業大市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俗話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強。越來越多的城市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關鍵,競相建設“工業強市”。作為傳統工業大市,濟南擁有41個工業大類和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2022年到2024年,濟南市規上工業營收連續跨越三個千億元臺階,2024年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189.4億元,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25%左右。

這一串串數據背后,是濟南錨定“強省會”目標、建設工業強市的產業雄心。自2019年起連續三年發文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近年接連召開全市大會深化工業強市建設。站在“萬億級”的門檻上,濟南2025年再度“頂格”召開全市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工作推進會議,“聚焦全市13條標志性產業鏈、34條重點產業鏈,以產業鏈能級躍升引領帶動全市工業經濟提檔升級。”
從此前的“十大鏈群”到如今“13+34”產業鏈體系的迭代,從生產力布局的區域協同到未來產業的“尖刀連”攻堅,標志著這座工業重鎮正從“制造大市”向“智造強市”發起新的沖鋒。這場始于產業層面的深刻變革,是新時代中國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在全球價值鏈中攀升圖強的生動縮影。
經濟大市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經濟大市,是穩住全省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和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是許多改革部署、政策舉措的先行先試者。如今,經濟大市不約而同在構建產業集群上發力,增強重點產業競爭力。促進全省經濟穩健發展持續向好,濟南作為經濟大市,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龐大的產業鏈上下聯動打造“產業航母”,不僅能大幅降低成本,形成創新氛圍和生態,還能塑造名牌產業,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集群有利于形成協同創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蓄能聚力時,產業鏈吸引上下游,強如磁場;經風應變時,強大承壓能力暢通經濟循環,守住基本盤。
泉城的這場產業鏈革新,還是一場生產力布局集群發展的“地理革命”。濟南的各區縣(功能區)正以產業鏈為導向,構建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產業矩陣。如今,高新區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歷城區的空天信息與集成電路、章丘區的高端裝備和先進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逐步成型,構建起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崛起、未來產業蓄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大城大圈深度融合的引力所在。除了“要堅定扛牢經濟大市責任擔當”,濟南還要“努力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上作示范,在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上打頭陣,在全國副省級城市高質量發展上勇爭先,在濟南都市圈建設上當引領。”

既為一域增光,更為全局添彩。大國大城處于區域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和樞紐位置,要用好用足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機遇,更好發揮輻射帶動力。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山東省會,濟南所扮演的角色顯然不僅限于市域之內,而應以開放的胸懷擁抱廣闊天地。
“北方先進制造業基地、北方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已成為濟南的核心功能定位。在當前大城大圈抱團競爭模式下,產業協同成為核心競爭力。推進都市圈建設,濟南更要以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提升優質資源要素集聚合力和產業集中承載力,打通與周邊區域要素資源雙向流動通道,更好輻射帶動區域乃至全省發展。
“緊盯前沿、龍頭牽引、創新培育、打造生態、沿鏈謀劃、集群發展”,勇挑大梁的濟南正以“鏈式思維”起筆擘畫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藍圖。如今,產業鏈的經絡貫通泉城大地,早已鑄起集群發展工業強市的堅實地基。泉城熱“鏈”,未來可期。(王磊)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