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這片孔孟之風浸潤千年的土地,也是運河文明滋養的沃土,承載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使命。大運河蜿蜒而過,在梁山縣與黃河交匯,又沿東平湖滯洪區西堤緩緩流向汶上。初冬的古運河橋頭,蒸騰的熱豆腐香氣里,老人們娓娓道來運河往事——那些關于守護的故事,如碧波般在時光中輕輕蕩漾。

11月初,“萬里同心,共護黃河——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媒體記者網絡大V山東行”走進濟寧,與“運河爺爺奶奶”一同深入社區,聆聽古運河與黃河生態保護交融迸發的智慧火花。濟寧市運河義工服務協會會長趙穎介紹,“運河長清”護河傳承志愿服務項目以“護、讀、見、拍、愛”為行動框架,從物理巡護、文獻解讀、環境美化、影像記錄到故事傳播,全方位守護大運河濟寧段的生態肌理與文化血脈。該項目積極響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國家戰略,致力于打造全民參與、持續生長的運河守護品牌,喚醒公眾心中“愛運河、愛家鄉”的深切情感。

“爺爺奶奶說運河”邀請沿岸長者講述運河故事、整理民間記憶;“河小清”與“小魚兒游運河”則聚焦青少年,以自然教育浸潤心靈,在孩子心中種下愛護家園的種子。

志愿精神,如春播之種,深植于這片禮儀之壤。梁山縣黃河志愿者協會,作為全省首個以“黃河志愿者”命名的組織,扎根黃河灘區,守護生態初心不改。協會負責人馬文穩介紹,他們以“守護黃河生態、服務灘區民生、傳承紅色文化”為使命,構建“政府指導+協會統籌+多方聯動”的運行機制。目前下設彩虹志愿服務隊、大學生聯合會與黃河應急救援隊三支專業力量,注冊志愿者達360余人,在趙堌堆鄉18個村實現志愿服務全覆蓋。

共護母親河的暖流,也流淌在微山湖的波光瀲滟中。坐落于此的微山湖生物多樣性體驗館,是全國首批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走進其中,訪客可探秘“水下秘境”,感知“草木呼吸”,聆聽生態課堂,參與自然實驗;而8671平方米的室外區域,更如一座“沒有圍墻的自然博物館”,將游人引入如詩如畫的生態畫卷。

放眼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這里生靈繁茂,草木葳蕤,記錄有動植物170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物種8種,二級46種,瀕危物種64種。南四湖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青頭潛鴨棲息地保護小區、山東南四湖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質園等相繼建成,筑牢生態屏障,南四湖水質已連續21年穩定達標。

在中共濟寧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汪巨龍看來,志愿服務不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亮麗風景,更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濟寧持續深化“學而”志愿服務品牌,構建體系、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拓展矩陣,走出了一條具有濟寧特色的志愿服務之路。

“我們要讓環保知識如春風化雨般融入日常,讓生態理念以精準滴灌的方式‘鉆進’大家心里。”濟寧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岳崗說。黃河安瀾是千年大計,生態保護需萬眾同心。近年來,濟寧通過“清廢攻堅、多元實踐、宣傳浸潤、設施開放”四項關鍵舉措,推動越來越多人從“環保旁觀者”轉變為“生態行動者”,逐步構建起全民共治的生態保護新格局。

古運河的碧波依舊低語,微山湖的飛鳥振翅見證。一場場守護黃河的行動,正將濟寧人對母親河的深情,凝結為萬里同心的誓言,在綠水青山間久久回響。(記者 趙璐)

編輯:劉佳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