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1月7日消息(記者唐奇云)11月5日,一款名為“蒼鷺”的AI魷魚漁情預報系統正式上線。該系統融合海洋遙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技術,可為全球大洋性魷魚作業海域提供未來5天精準的漁場預測以及下一年度資源豐度預報,填補了我國在遠洋魷釣漁業智能預報領域的空白。

據介紹,“蒼鷺”系統由上海海洋大學陳新軍教授團隊牽頭,基于企業投入的真實作業數據與船隊資源,歷時三年左右研發而成。該系統涵蓋網頁端、船載端、手機端,無論岸上管理還是海上作業,都能隨時獲取近20個與安全高效生產相關的海洋要素。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挖掘、深度學習等技術,結合生物學、生態學、漁場學等知識,可精準實現魷魚中心漁場預報與中長期資源量預測,讓魷釣捕撈告別“憑經驗”、轉移漁場較為盲目的問題。

系統可精準實現魷魚中心漁場預報(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系統自帶船位監控、越界預警,能避免海域糾紛、提升管理效率,更以“一張圖”形式每日定時自動發布作業海域環境、船位、漁情預報信息,科技賦能,全方位助力遠洋魷釣漁業高質量發展。目前該系統已在北太平洋魷釣漁船應用,單船產量較歷史水平提高約48%,并將北太平洋西經海域魷釣作業漁汛延長到11月。

系統自帶船位監控、越界預警(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陳新軍表示,未來,團隊還將研發遠洋魷釣數字孿生系統、魷釣機器人和AI大智能體模型,促進遠洋魷釣漁業向智能化發展,為全球魷魚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編輯:何智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