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文創+”時代釋放消費潛力

——大同市平城區激活傳統文化基因亮點掃描

近年來,文創產業通過IP聯名、文化符號帶動消費者為“熱愛”與“認同”買單,文旅產業已進入“文創+”時代。大同市平城區緊抓機遇,持續激活傳統文化基因,通過打造豐富多元的文創產品與業態,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助力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圖為購買特色文創“佛小伴”布偶的游客絡繹不絕(翁劍 攝)

產品多元暢銷:IP引領、非遺發力,市場表現亮眼

目前,平城區文創產品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該區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開發出“佛小伴”玩偶、“字見大同”、華嚴寺鴟吻與“合掌露齒菩薩”、善化寺“四大天王”等一系列文創產品,深受游客喜愛;同時敏銳捕捉市場熱點,借勢爆款游戲《黑神話:悟空》帶來的古建旅游熱潮,迅速推出相關文創產品及打卡路線,打造新的消費增長點。

與此同時,非遺文創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魏唐陶藝、百工造辦、大同銅器等非遺項目通過創意轉化,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其中,百工造辦年銷售額突破350萬元、大同銅器銷售額達300萬元。這些產品不僅為非遺“活”起來開辟了新路徑,也極大地豐富了旅游供給,增強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感。

業態融合創新:古城煥新、鄉村振興,空間持續拓展

文創產業的活力已從單一產品延伸至更廣闊的空間載體,形成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格局。在大同古城內,“有禮”“大同印跡”“佑見善化”等27家充滿平城韻味的文創店鋪鱗次櫛比。這些店鋪將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轉化為“可觸摸、可帶走”的城市名片,讓古城真正“活”了起來。

這一創新浪潮也涌向了鄉村。馬家小村挖掘北魏鹿苑文化,成立文創公社,吸引人才與村民共同開發文創產品,通過文創帶動村民增收,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以開源一號文化創意園為代表的文創園區正在崛起。通過對老廠房進行改造,該園區集“五區兩街一中心”于一體,融合了文化創意、休閑旅游、藝術展演等多種功能。這種將工業遺跡與現代文創相結合的模式,不僅為文創企業提供了優質的發展平臺,也打造了新的城市文化地標和旅游目的地,為推動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注入動力。

動能培育集聚:校地合作、協會引領,保障產業發展后勁

為確保文創產業的持續創新與發展,平城區積極構建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推動產學研結合,與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設計團隊合作開發了代王府等特色文創產品。在2025年春節前夕,該區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出絲巾、手提袋等30多款文創產品,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平城區于2024年底推動成立非遺和文創產業協會,目前已吸納57家會員單位。該協會的成立旨在凝聚非遺傳承人、文創從業者和相關企業力量,未來將通過提供政策咨詢、信息共享、舉辦交流活動等方式,全方位加大文創開發力度,挖掘文化內涵,為產業的健康有序運行和長遠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記者翁劍)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