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雷打不動的周三“科創必修課”
——陽泉高新區精準賦能科技企業小記
10月29日下午,陽泉高新區中電數字產業園A1知識產權服務站的燈光再度亮起,第11期“高企政策入企宣講”活動如期開始,融興知識產權公司技術總監張浩的咨詢臺前圍滿了企業代表,他正對照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逐條為山西明科智能電氣自動化有限公司負責人梳理申報材料中的技術痛點。

陽泉高新區中電數字產業園A1知識產權服務站內(赫慧敏 攝)
其實,這已成為陽泉高新區服務科技型企業雷打不動的“周三課堂”。從八月初開始的每個周三下午,高新區的數十家科技企業負責人便帶著政策申報材料專程趕來,參加場常態化的“高企政策入企宣講”活動。
政策禮包精準投遞
“研發費用歸集要注意三個維度:人員人工、直接投入和折舊費用。”記者在現場看到,張浩手持激光筆,將電視屏幕上的“政策樹狀圖”層層展開。這張涵蓋7章13條支持政策的圖譜,正是陽泉高新區最新發布的《陽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科技創新發展若干政策》的核心內容。據統計,該高新區高效落實科技創新政策紅利,已完成2023年五類145個項目的政策兌現,兌現金額共計700余萬元。

工作人員正在為企業負責人梳理申報材料中的技術痛點(赫慧敏 攝)
單向宣講變雙向互動,是本期活動最大亮點。在知識產權服務站,專利工程師會根據企業技術領域定制培育方案。當山西明科智能電氣自動化有限公司負責人提出傳感器研發遇阻時,融興知識產權公司工作人員現場調取專利數據庫,精準匹配出3項相關專利。“這是深圳企業研發的無線傳感裝置專利,貴司可通過許可方式直接應用。”專利工程師賈濤的建議讓企業負責人眼前一亮。
這種精準服務源于前期摸底。陽泉數科科技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商機拓展部石榮榮介紹,活動前兩周,中電數字產業園工作人員已走訪24家企業,梳理出23項政策盲點。針對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規范問題,現場發放的《高企申報指引手冊》詳細標注了研發費用輔助賬建立等7個關鍵步驟。
專利池開放引發技術革命
更令人振奮的是融興知識產權公司開放的“專利池”。張浩向參加活動的企業展示了U盤中存儲的智能制造領域176項授權專利清單:“我們篩選出陽泉企業急需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礦用傳感器等專利包,企業簽署協議即可授權使用。”
陽泉數科科技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率先嘗鮮,在專利池中找到了急需的設備遠程數據采集調取系統專利。“原本自主研發既耗資金又耗時,現在直接對接專利技術,這套軟件上市周期又可以縮短半年。”活動現場已有5家企業簽訂專利試用協議,預計可降低研發成本超100萬元。
全鏈條服務培沃土
“從政策輸氧到技術造血,我們構建了創新生態閉環。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創新‘痛點’,高新區制定了‘分類施策、精準滴灌’的培育方案。”陽泉高新區管委會科創中心主任韓俊杰向記者介紹道,“這種模式成效顯著,2024年一季度,全區高企申報量同比增長40%,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2億元。”
隨著第11期活動落幕,山西明科智能電氣自動化有限公司負責人手中的申報材料袋已塞得鼓鼓囊囊。他揚著剛簽署的專利使用意向書說:“過去翻文件像大海撈針,現在每周三來‘上課’,政策、技術難題一次解決。”
窗外暮色漸濃,知識產權服務站依然燈光通明。下周三,又將有一批企業在這里找到創新突圍的“密鑰”。(記者郭強)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