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了展示老區新時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變化,央廣網記者走進山西革命老區看發展,推出《光耀太行·紅土巨變》融媒體系列主題宣傳。

央廣網忻州9月27日消息 太行山,這條蜿蜒八百里的山脈,在北部的山西省五臺縣最為壯觀——該縣境內的五臺山五峰聳立,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也被譽為“太行之巔”。

險峰聳峙、山勢雄偉的地理優勢不僅造就了千年佛國秘境,也讓五臺縣成為革命戰爭年代著名的紅色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就發祥于五臺縣,八路軍北上抗日的第一個總部駐扎于五臺縣,第一個“模范病室”白求恩模范病室也是創建于五臺縣,而五臺縣也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徐向前的家鄉。

徐向前元帥紀念館(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作為“元帥故里”,五臺這片英雄的土地,見證了革命歲月中淬煉的偉大信仰。如今,硝煙散去,新時代的五臺縣蓄勢起航,新材料、綠色能源成為這片紅土地強大的發展引擎,綠水青山和人文古建業已成為百姓增收的“金飯碗”。

紅色為魂,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1901年,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徐向前,出生在五臺縣東冶鎮永安村,青年時期懷揣救國救民的偉大理想,從這里走向全國,為中國革命事業奮斗終生。如今,坐落在五臺縣的徐向前元帥紀念館,成為人們了解徐帥革命歷程、感悟紅色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的紅色教育基地。

徐向前元帥故居(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走進徐向前元帥紀念館,迎面是徐帥騎著駿馬的巨大浮雕,紀念館設四個展廳,陳展面積3422平方米,以詳實的史料,展現徐帥戎馬一生的革命歷程。

“每年紀念館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故居的游客同樣絡繹不絕。通過‘兩點一線’的旅游線路,游客們能直觀生動地了解徐帥的革命故事。”徐向前元帥紀念館負責人劉國香說。

紅色資源是五臺縣眾多文旅資源中的一大亮點,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用紅色旅游帶動全域旅游,成為徐向前元帥紀念館的責任使命。從2021年至今,紀念館組織20余名講解員組成宣講團,走進清華大學、太原學院、中北大學、忻州一中等近20所學校,為一萬余名師生宣講徐帥革命故事。

講解員為觀展者宣講徐帥革命故事(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每到一處,我們的宣講團就會以情景劇、詩朗誦、快板等豐富的表演形式,講述徐帥革命生涯中的動人故事,寓教于樂又感人至深的宣教活動,非常受年輕人喜愛。通過走出去宣講,讓更多人走進這片紅色沃土。”劉國香說。

從被譽為“東方的伽利略”徐繼畬到“布衣元帥”徐向前,近年來,人杰地靈的五臺縣賡續歷史文脈,相繼修繕建成徐向前故居等數字VR展館、南茹村八路軍總部舊址廣場等紅色景點,升級改造徐繼畬主題展陳,啟動和完成《名震中州》劇本、晉劇《清官徐繼畬》的創作。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文化軟實力的魅力與吸引力正逐步顯現。

清涼勝境,釋放全域旅游新活力

作為山西省鄉村旅游重點鄉,五臺縣門限石鄉地處山西、河北交接處,依靠太行山的獨特自然環境和便利的交通優勢,這里成為京津冀游客避暑的理想之地。沿著太行旅游公路穿行,在青山懷抱中的村莊里,民宿、農家樂鱗次櫛比,村民們忙著招呼往來游客。

門限石鄉石板溝村民宿座落在青山綠水間(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門限石鄉副鄉長師青梅介紹:“全鄉有14個行政村,民宿有22家。每年5月,外出打工的村民就會返鄉收拾屋子,準備迎接入夏后紛至沓來的避暑客流。”

近年來,五臺縣被中國氣象局命名為“全國避暑旅游目的地”,深入實施100座酒店、100個民宿村、100家旅行社“三個一百”招商工程,集中連片發展民宿康養、鄉村旅游等多種業態,充分發揮自然生態、人文古建魅力,打造人人向往,久住不厭的清涼之地。

五臺縣自古以來就有“一步一景一感受、一溝一梁一勝景”的說法,厚重歷史文化掩映在優美風光之中,佛光寺、南禪寺等千年古剎更是山西古建的集大成者。

千年古剎佛光寺(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近年來,五臺縣結合自身特色,將文物資源變為文旅資源,圍繞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尋訪佛光寺的足跡,開發各類主題旅游線路。同時,在職業中學開設導游講解、文化創意、酒店管理等班次,廣泛收集整理“五臺故事”169篇,形成景區、景點解說51篇,不斷豐富旅游產品供給。

如今,五臺縣通過“大五臺山”理念,以“祈福在山上、休閑在山下、旅居在全域”的發展思路,已然探索出一條通過發展文旅康養產業,帶動全縣人民共同富裕的五臺之路。2024年,五臺縣重點監測景區接待游客103.4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0.25億元,較上一年分別增長18.3%和32.3%。

“白云”之鄉,看見“鎂”好生活

鎂合金作為最輕的金屬結構新材料,具有良好的減震、導熱、機械、屏蔽等性能,廣泛應用于交通工具、3C電子、航空航天、新基建等領域。白云石是鎂冶煉不可或缺的基石,而五臺縣是名符其實的“白云”之鄉。

走進五臺云海鎂業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廳,從鎂基材料、鎂儲氫材料、鎂合金型材等工業基礎材料,到電視機殼體、電動車輪轂、筆記本電腦外殼等日常工業品,“鎂”好生活躍然眼前。

五臺云海鎂業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廳(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五臺云海鎂業是五臺縣政府在2006年‘上海經貿洽談會’招商引資項目。目前云海鎂業已經形成‘鎂冶金-鎂合金生產-鎂回收’的完整鎂產業鏈。”五臺云海鎂業相關負責人張國峰告訴記者。

據悉,經過10余年的發展,五臺云海鎂業項目一期已達到原鎂年產量3萬噸、鎂合金年產量5萬噸的生產能力。

近年來,五臺縣充分發揮資源稟賦,通過“鎂產業+綠電”的模式,大力推進鎂基新材料專業鎮建設,積極謀劃打造百萬噸級產業園、千億級產業集群。同時,利用境內山多坡多、地形落差大、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的優勢,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截至2024年底,五臺縣綠色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72.39萬千瓦,全市排名第一。

時光流轉,歲月葳蕤。如今,五臺縣的天塹正在變成通途,計劃于2027年3月底建成通車的雄忻高鐵將讓五臺縣與京津冀越來越近。行而不輟,五臺的未來一定繁花似錦!

點擊下方海報,聆聽紅色五臺

總策劃:韓文

監制:張潔

記者:張晉鵬 溫雅慧 尹琳岑(見習)

指導:中共山西省委網信辦

鳴謝:中共五臺縣委宣傳部 徐向前元帥紀念館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