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了展示老區新時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變化,央廣網記者走進山西革命老區看發展,推出《光耀太行·紅土巨變》融媒體系列主題宣傳。

央廣網晉城10月6日消息 這里是陵川——世界圍棋起源地,金元時期的文壇巨匠元好問曾在此求學;這里森林覆蓋率達52.07%,夏季平均氣溫22℃,被譽為“天然避暑勝地”;這里有王莽嶺國家地質公園、棋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以及1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顆深藏于太行山脈的明珠,不僅被賦予了厚重文脈與錦繡山川,同樣英雄輩出。這里有“千名號兵出太行”的抗戰壯舉,譜寫了《在太行山上》的抗戰名曲。

從烽火歲月中走來,勝利的號聲從未遠去。依托獨特的人文風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產業特色,今日之陵川正在吹響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向著縣域高質量發展昂首闊步。

太行好藥“翹”動富民“大產業”

天賦靈秀,藥香沁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氣候稟賦讓陵川成為中藥材生長的“天選之地”。這里是521種中藥材的天然寶庫,名副其實的“太行藥鄉”。

“全國連翹看山西,山西連翹看陵川”,“陵川連翹”的連翹苷含量為全國5個主產區最高,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產量占全國25%,年產約6000噸。

“我們公司承包了近1萬畝山地,目前年產連翹近百噸。每年7到10月的采摘期,會雇100多個老鄉上山,每人每天平均150元。陵川連翹每公斤售價能比外地貨高出10元。”晉城市農生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侍超凡,在當地種植連翹已13年,最能體會陵川連翹好品質帶來的好收益。

陵川連翹綠了山嶺富了鄉鄰(央廣網記者 張潔 攝)

近年來,陵川持續推進“百萬畝連翹基地建設項目”,全縣連翹分布面積達到118.6萬畝,基本形成“山山有連翹、戶戶可增收”的產業格局。

不止連翹“單打獨斗”,陵川下活中藥材全產業鏈“一盤棋”。啟動中藥材產業園區建設,著力在藥品、藥茶、食品添加、功能飲品、飼料添加、化妝產品六大領域進行深度開發,中藥材就地轉化率達到90%以上。

作為山西省規模最大的原料藥生產企業之一,山西綠之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向東告訴記者:“我們每年能處理4000多噸連翹葉、800多噸黃芩、700多噸柴胡,做成粉、液、膏等產品賣到全國。在陵川建廠不僅天然氣的能源成本低,豐富的藥材就在家門口,原料成本降下來品質提上去!”

如今,陵川中藥材產業已覆蓋全縣11個鄉鎮、80%以上行政村,帶動6萬從業人口,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2億元,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隨著連續七屆“太行連翹節”的成功舉辦、全國連翹產業大會永久落址陵川,這座山區小城已穩居全國連翹產業“C位”。

在路上遇到“深呼吸小城”

陵川的故事,從路開始。

作為800里太行山中的7條掛壁公路之一,錫崖溝掛壁公路工程量最大,歷時時間最長,也最為壯觀。這段長度7.5千米,靠人工斧鑿手敲30年開辟出的道路,不僅打通了一個小山村通往外界的道路,也造就了聞明華夏的“錫崖溝精神”。

錫崖溝掛壁公路(央廣網記者 張潔 攝)

時光荏苒,隨著太行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陵川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投資者,成為晉東南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路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路通產業興,民宿產業成為陵川推動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

8月的錫崖溝村,停車場上停滿了各地牌照的車輛,村中的河畔邊,滿是戲水賞景的游人。“每年從4月開始有游客,6月到8月村里的民宿天天爆滿。”錫崖溝村黨支部副書記郭玉東告訴記者。

目前,錫崖溝村中高端民宿床位約2000張。村民守在家門口,就能有錢賺,曾經為走出去而開鑿的掛壁公路,如今成為一條引客來的致富路。2024年,錫崖溝成功獲評國家旅游度假區,村民年均收入也達到5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

2024年錫崖溝成功獲評國家旅游度假區(央廣網記者 張潔 攝)

近年來,陵川全縣民宿產業“百千萬工程”全面鋪開,“太行宿集”首批30家精品民宿驚艷亮相,并推動“太行山精品民宿集聚區”品牌強勢發布。同時,政策的創新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陵川探索的民宿項目極簡審批模式、“用地規劃一件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這些制度創新為文旅康養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丈河村,27家民宿為村民年人均增收3萬元左右,今年夏天日接待游客量上千人;在橫水村,民宿產業吸引大批青年返鄉創業,當地的小米、花椒、核桃等農特產品根本不愁銷路……2024年,陵川全年游客過夜人次同比增長65.6%,旅游綜合收入連續兩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陵川全縣民宿產業“百千萬工程”全面鋪開(央廣網記者 張潔 攝)

六月衣冠冷,千年草木香。元代大儒郝經曾這樣贊美陵川夏季的清涼美景。如今,連續多年榮登“中國深呼吸小城”榜單的陵川,通過堅持“生態立區、綠色發展”戰略,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產業優勢。陵川持續推進“A級旅游景區倍增計劃”,2024年旅游接待人數達到901.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45.2億元,文旅康養產業成為縣域經濟轉型的新引擎和當地百姓增收的主渠道。

“太行山上文藝輕騎兵”

“世上只有媽媽好,再好的媽媽也跟不到老,共產黨勝過親爹娘,子孫的幸福她都保”——這段朗朗上口的鼓詞,陵川縣盲人曲藝宣傳隊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是他們79年來扎根太行、傳遞黨的聲音的生動注腳。

走進縣城盲人曲藝宣傳隊駐地,干凈整潔的二層四合院里,排布著隊員們的宿舍和排練、學習的教室。在二樓正中央的一個房間里,整齊擺放著宣傳隊的歷史資料和過往榮譽。

“1945年,新成立的縣政府急需一支向群眾宣傳黨和政府各項政策的宣傳隊,我們的老隊長侯松鎖和他的師父、師爺們主動請纓,想要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做黨的宣傳員。”陵川縣盲人曲藝宣傳隊隊長靳文蓮介紹,1946年5月,通過幾經籌備、征集,最終在發起人侯松鎖的帶領下,24名在當地流浪說書的盲人聚在一起,成立了陵川縣盲人宣傳隊(1969年改名為陵川縣盲人曲藝宣傳隊)。

陵川縣曲藝盲人宣傳隊正進行演出(央廣網發 盲人曲藝宣傳隊供圖)

從成立之初,這支隊伍就把自己的職責定位為“黨的傳話人”。一副鋼板、一面鼓、一根盲棍,成為他們丈量太行的“眼睛”。多年來,宣傳隊走街串巷,上山下鄉,把黨的聲音傳唱給人民群眾,他們自編自創了1萬余個節目,高峰時每年演出達2000多場,被譽為“太行山上文藝輕騎兵”。

在抗日戰爭時期,陵川縣曾是全國號兵培訓的重要基地,培養了1700多名“陵川號兵”。他們以號為槍,用生命和鮮血吹響了驅逐侵略者,解放全中國的沖鋒號。

“烽火歲月氣浩蕩,陵川號兵出太行。軍號聲聲震天響,留下了多少贊嘆詠留芳……”在盲人曲藝宣傳隊,講述陵川號兵題材的曲藝作品有十多部,這部以鋼板書形式編排的《太行號兵》深受百姓喜愛。

“像《陵川號兵》《抗日英雄任義漢》這些紅色題材作品,老百姓特別愛聽!無論在什么年代,都是我們表演中的壓軸節目。”靳文蓮說。盲人曲藝宣傳隊曾帶著《太行號兵》,去參加第二十屆“群星獎”,在更大的平臺上展現太行革命老區的紅色精神。

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盲人曲藝宣傳隊也是陵川非遺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宣傳的隊員們傳承著陵川鋼板書、陵川絲弦書等多種地方曲種,其中陵川鋼板書因表演者手持鋼板擊節伴奏而得名,這種藝術自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已近200年,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盲人曲藝宣傳隊也是陵川非遺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如今,這支隊伍中最年輕的隊員才十五六歲,最年長的老師傅已至耄耋。老隊員們會毫無保留地將拉、打、說、唱等技藝傳授給年輕人,非遺技藝在老、中、青接力中生生不息。宣傳隊也從鄉間農村的“小舞臺”一步步登上了殘奧會開幕式的“大舞臺”,讓太行之聲響徹全國。

鋼板聲聲未歇,弦音伴著初心。這支新時代的“太行號兵”,正以更鮮活的創作、更堅定的步伐,繼續踐行“我是黨的傳話員”神圣使命,讓紅色基因與非遺文化在太行山間代代相傳。

點擊下方海報,聆聽紅色陵川

總策劃:韓文

監制:張潔

記者:張晉鵬 溫雅慧 尹琳岑(見習)

指導:中共山西省委網信辦

鳴謝:中共陵川縣委宣傳部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