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古韻與新潮交織。這座位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中心地帶的文化大縣,在“五一”假期迎來高光時刻:從古建活化到非遺傳承,從文化惠民到全域旅游,該縣以文化為魂、創新為筆,勾勒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假日文旅新畫卷。
古建煥新迎客來
“開衙——”渾厚的“唱喏”聲中,臨晉縣衙景區大門緩緩開啟。
作為全國唯一的元建縣級衙署大堂,這里在假期變身“時空隧道”,《開衙迎賓》《天女散花》《越獄三兄弟》等沉浸式演藝節目輪番上演,讓靜態的古建筑煥發勃勃生機。
“今年景區對表演內容和形式進行全面升級,更加強調沉浸式互動!本皡^負責人介紹,“仙女散花”“三仙歸洞”的精彩呈現,結合NPC角色互動,讓游客仿佛穿越時空,置身古代江湖。
這些創新設計,不僅讓歷史場景“活”起來,更為游客帶來更具沉浸感、互動性的游覽體驗,真正實現從“觀光式游覽”到“沉浸式體驗”的跨越。
“我扮演的角色是《射雕英雄傳》里的‘北丐’洪七公,過節了,想通過自己詼諧幽默的表演,讓大家都開開心心過‘五一’。”網絡達人“牛指揮”——特邀演員韓艮葉告訴記者。
除了精彩演藝,臨晉縣衙景區還圍繞縣衙特色精心設計研學方案!翱h令審案”“迷網知返”“勇敢說不”等寓教于樂的體驗活動,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趣味互動中,讓游客深度理解傳統文化精髓。據統計,假期首日,該景區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177.95%。
非遺綻放展風采
“五一”假期,剛剛試運行的臨猗縣博物館成為市民和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門地標。這里展示著6350余件珍貴文物,同步舉辦的非遺市集更成為傳統文化的“鮮活”展示窗口。
來到非遺市集,仿佛走進傳統手工藝的奇妙世界。臨猗扎花以其精巧的技藝,將五彩絲線化作栩栩如生的花朵、靈動的圖案;臨猗小米醋歷經歲月沉淀,醇厚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銀鹽相紙刻畫以細膩的筆觸,展現出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融合的魅力。傳統點心攤位前,造型精美、口味豐富的點心吸引了眾多食客,人們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感受到飲食文化的魅力。
活動現場,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侯冰娜正在向游客展示臨猗扎花技藝。她在和游客溝通交流時說:“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老古董’,只有讓更多人參與體驗,傳統手藝才能真正‘活’起來!
“我們在試運行前對展陳進行了優化,特別是增設了非遺專題展區和文創展示區,就是希望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臨猗非遺!迸R猗縣博物館工作人員閆奕琳介紹道。
文化惠民暖人心
當大多數人在享受假期休閑時光時,臨猗縣文化館的文藝志愿者們已經忙碌在傳遞溫暖的路上。5月1日上午,北景鄉敬老院內充滿歡聲笑語,“五一學雷鋒·情暖夕陽紅”慰問活動在這里溫情上演。
活動現場,兼具傳統韻味與時代特色的節目輪番上演:團扇舞《好日子天長地久》以靈動舞姿拉開演出序幕。眉戶戲經典薈萃成為最大亮點,《焦裕祿》選段重溫人民公仆的奉獻精神,《家風》《兄妹定親》等小戲以鮮活劇情傳遞孝道與溫情,《村官》《陜北婆泥窯》等清唱選段則以質樸鄉音訴說鄉土故事,引發臺下共鳴。
除了精彩的文藝表演,志愿者們還為老人們送上慰問品,并貼心陪伴聊天、整理房間,用細致關懷讓敬老院洋溢著融融暖意。
與此同時,這份溫暖與關愛也被傳遞到了特殊教育學校。臨猗縣文化館組織業務骨干走進臨猗縣特殊教育學校,為孩子們帶來繪畫和舞蹈課程。繪畫老師徐穎采用一對一指導方式,幫助孩子們完成勞動節主題創作;舞蹈老師張麗彬和趙婷則精心編排了簡單易學的舞蹈《我的紙飛機》,通過生動的示范和不斷的鼓勵,讓孩子們逐漸掌握舞蹈的基本要領。
看著孩子們認真學習、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臨猗縣特殊教育學校負責人靳曉紅感慨地說:“這些孩子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專業藝術指導,今天的活動讓他們特別開心,笑容比平時多了許多!
全域旅游促振興
臨猗文旅市場“五一”假期的火爆并非偶然,得益于近年來當地積極推動全域旅游發展。該縣通過編制《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確立了“農業為基、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的融合發展戰略,構建起“一核引領、三帶聯動、多點支撐”的文旅產業體系,推動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在黃河沿岸,長達27公里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臨猗段)串聯起薛公灘、吳王古渡等景點,形成了集生態觀光、紅色教育、民俗體驗于一體的黃河風情走廊。薛公村黨總支書記程俊懷自豪地說:“我們村產的黃河大閘蟹不僅上了央視,還帶動了垂釣、水上樂園等配套項目的火爆。去年國慶單日游客就破3000人次了,今年‘五一’更火爆!”
在涑水河畔,農旅融合項目遍地開花。豐淋牧業“豬豬學院”、廟上棗業特色小鎮等成為研學旅游熱門地;140萬畝果園催生的“四季果鄉游”,僅春季賞花活動就帶動鄉村旅游收入超160萬元。游客張先生帶著家人在果園里體驗采摘樂趣,他感嘆道:“沒想到農業還能這么玩,帶孩子摘櫻桃、學養豬,既有趣又長知識,臨猗的農旅融合做得太有特色了!”
除此之外,“五一”假期,臨猗的文旅融合創新亮點頻出:縣圖書館將繪本劇搬進景區,讓孩子們仿佛置身故事之中,增強了對故事的理解和對自然的感受;猗頓文化園通過沉浸式劇場再現“布衣商圣”的創業史詩;雙塔公園以唐代園林風格復原歷史場景,成為市民休閑新去處;夾馬口紫藤花園風光秀麗、游人如織,目前該景區正與夾馬口禮堂、夾馬口揚水站等特色旅游景點聯手打造區域農文旅新品牌;臨猗國家果業公園百果薈萃,園內臨猗果業科技館以蘋果、梨、棗、桃、石榴等臨猗特色水果為重點,實現數字化、趣味化、科普化的有機結合,帶領游客感受臨猗水果的魅力;在飲食文化方面,非遺美食臨晉粽子、孫吉火燒、大刀羊肉面成功入選“運城四菜一湯一餅”美食品牌,非遺技藝“臨晉醬玉瓜”以獨特風味成為游客伴手禮首選……這些創新實踐,讓臨猗的文旅產業不斷煥發新活力。
實踐證明:最深沉的古韻,迸發于最科學、最持久的創新。未來,這個文化大縣將持續推動融合創新,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邀請八方賓客品黃河風味、探商祖傳奇、享果鄉風情,奮力書寫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時代新篇。(記者 付炎 通訊員 羅曉慶)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