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平面圖(資料照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11月6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隋唐長安城通義坊遺址2023年發掘簡報》近日公布。2023年10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碑林區陜西建工第八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發掘了一處隋唐遺址,共清理灰坑、水井、溝等遺跡27處,出土遺物73件(組)。此次發掘為研究通義坊的布局和歷史沿革提供了新資料。

通義坊在皇城以南、朱雀街西第二街從北向南第二坊,北鄰太平坊,南接興化坊,位于隋唐長安城外郭城的中心。本次發掘清理的遺跡中,灰坑形制多樣,有近圓形、不規則長方形等。水井J3平面呈圓形,口大底小,壁面較光滑,井內出土大量灰陶殘片與磚瓦殘塊。唐代溝G1為長條形,底部凹凸不平,出土少量灰陶片、瓷片與板瓦等。

出土遺物主要為建筑構件和陶瓷器,另有少量銅錢、鐵器與貝殼等。陶瓷器中,修復完整及可辨形制者共56件,包括瓷器、釉陶器和陶器3類。陶器器身可觀察到使用痕跡,可能是寺院僧尼或者通義坊內達官貴族的生活用器。建筑構件約10件,包括瓦當、條磚、板瓦、脊頭磚等,均為泥質灰陶。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2023年度發掘區域出土的花邊板瓦、脊頭瓦等建筑構件與青龍寺遺址和朝元閣遺址的同類遺物相似,推測遺址內也曾有較高等級建筑存在。陶瓷器遺物中有2件黑陶缽,胎質細膩輕薄,漆黑發亮,制作工藝有別于普通灰陶器。目前,唐長安城發現這類黑陶缽的地點均為佛教寺院,如青龍寺遺址和西明寺遺址。臨潼慶山寺舍利塔地宮的供奉器物中也有磨光黑陶缽,說明這種器物與佛教有淵源。缽是比丘六物中的食器。瓦缽有3種顏色,黑色為其中之一。因此,有學者認為唐代黑陶缽可能是僧尼的日用品。

此外,《兩京新記》載:“通義坊:西南隅,興圣尼寺。”考古人員判斷此次發掘地點應在興圣尼寺遺址的范圍之內。(記者 趙茁軼)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