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紅河11月16日消息(記者 趙貝貝)夜幕降臨,滇南古城建水漸次亮起燈火。青石板路映著暖光,朝陽樓在光影雕琢下煥發新顏,建水紫陶街區內游人如織,拉坯機嗡鳴聲與市集歡笑交織,千年窯火正以嶄新姿態燃亮建水的夜晚。

“滇南夜韻 紅河煥彩”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建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11月14日,“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點亮云南新‘夜’態”網絡主題傳播·“滇南夜韻 紅河煥彩”活動暨紅河州網絡正能量會客廳啟動儀式在建水舉行。活動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包括建水縣在內的紅河州各縣市夜經濟的蓬勃生機。
紫陶街的夜色新生
建水紫陶,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其“陰刻陽填、無釉磨光”的獨特工藝已傳承千年。以往,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停留在日間的展示與銷售,隨著夜幕降臨,相關活動便漸入沉寂。

攤位上售賣的紫陶器具(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轉變始于對“非遺+”模式的深入探索。在建水紫陶街區的一家陶藝工坊內,晚上九點依然燈火通明。來自四川的游客李女士正在仔細挑選心儀的紫陶器具!拔覀儼滋旃淞酥旒一▓@,聽說晚上的紫陶街也很熱鬧,不僅有豐富的美食,還能在晚上體驗拉坯制作,這種感覺很特別,像是真正觸摸到了建水的文化脈搏!彼f。

晚上九點的陶藝工坊依舊燈火通明(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據介紹,紫陶街自開展夜間文旅項目以來,已累計吸引630余萬游客前來體驗,并成功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蓬勃的發展勢頭吸引了3500余名陶瓷藝術家與從業者扎根于此,預計將推動全縣紫陶文化產值在年內突破100億元大關。

游客們挑選心儀的紫陶器具(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夜晚的紫陶街市集上,琳瑯滿目的紫陶茶器、文創產品在燈光下更顯質感。除了恪守古法的傳統汽鍋、茶罐,融合了現代設計的紫陶飾品、極簡茶器等文創產品同樣引人注目。街道兩旁,新興業態與傳統老店相映成趣,既有堅守傳統技藝的匠人,也有創新設計的年輕創業者,讓千年技藝在夜色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人間煙火里的城市溫度
建水的夜經濟不止于紫陶。在古城的各個角落,建水燒豆腐的香氣彌漫在夜空中,成為另一張城市名片。夜市里,烤豆腐的攤位前總是圍坐著食客,人們邊品嘗這道地道美食,邊閑話家常,構成了建水夜生活中最生動的畫面。

在建水紫陶街區,游客們圍坐在桌前品嘗建水燒豆腐(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當地著力守護這份鄉愁味道和煙火氣息,在各個旅游街區、夜市設置各類地攤攤位1000余個,幫助10余萬各族群眾在文旅及相關產業中實現就業創業。同時,這種溫暖的城市體驗正在轉化為發展實效,建水成功入選全省唯一一個國家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并以全省第三、全國第十五的位次入選2025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
古今交融的發展新篇
建水的夜晚,是千年文化的活態展現。暮色四合,迎暉路、青山路、廣慈湖的燈光隨著夜幕徐徐點亮,朝陽樓在光影藝術的雕琢下展現出新的光彩,讓千年臨安古城在月光與燈影中流轉出別樣風華。
夜闌人靜,翰林苑的青磚黛瓦、聽紫云的靜謐清雅、琴鶴堂的亭臺樓閣、楸野田園民宿的蟲鳴蛙聲等300余家由傳統建筑活化利用的特色民宿客棧,讓一棟棟傳統建筑重新煥發生機,也讓廣大游客能夠更加直接地感受建水多元文化的演變發展歷程。

夜晚,朝陽樓在光影藝術的雕琢下展現出新的光彩(央廣網記者 趙貝貝 攝)
夜色漸深,建水古城的燈火依舊溫暖。紫陶街的敲坯聲、市集上的交談聲、燒豆腐攤位的滋滋聲,共同交織成一曲充滿生機的新“夜”曲。千年紫陶,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活力,在夜晚的建水,書寫著非遺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融合的生動故事,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點亮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