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雙版納10月22日消息(記者 魏文青 通訊員趕四)近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臘縣的多位村民在網絡上曬出自家榴蓮成熟的好消息。視頻中,一顆顆被稱作“巴掌榴蓮”的小巧果實懸掛枝頭,金黃飽滿、香氣濃郁,引發網友關注。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榴蓮進口國。近年來,隨著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能不能在中國種出榴蓮”成為熱議話題。榴蓮對生長環境極為苛刻,需年均溫在22℃以上且無霜凍,這一條件讓其長期難以在國內實現規模化種植。而位于北緯21度的西雙版納,溫暖濕潤、光照充足,被認為是中國榴蓮本土化的理想之地。
自2020年起,景洪市勐罕鎮陸續開展貓山王、金枕、黑刺等品種試種,共種植約4921株,預計4至5年可進入掛果期。目前首批農戶已有成果顯現。

勐罕鎮掛果的榴蓮(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在勐臘縣勐臘鎮農戶賈國華的院中,一棵高達12米的榴蓮樹掛滿16顆果實。“今年結了16個,味道香甜、口感細膩。”賈國華笑著說。這棵榴蓮樹由2010年隨手丟棄的種子自然生長而成,經歷多次寒潮考驗仍能穩定結果。經專家鑒定,該品種為金枕榴蓮。

專家對榴蓮大小進行測量(央廣網發 苑紅利 攝)
據悉,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地處滇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22℃,其中勐捧、勐滿等區域局地氣溫超過22℃,具備榴蓮生長條件。2023年,當地將榴蓮確定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熱帶水果產業,引進馬來西亞和海南專家進行技術指導。
“目前全縣已試種金枕、黑刺、貓山王等品種約1000畝,長勢比預期更好。”勐臘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周育介紹。
針對榴蓮種植周期長、前期投入大的產業難題,當地創新推出“黃晶果套種榴蓮”模式。黃晶果兩年即可豐產,畝產值約3萬元,可在榴蓮進入豐產前為農戶提供穩定收益,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政府推動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聯動機制逐步成型。目前,勐滿、勐捧、勐伴等地共建成約1000畝示范基地。“公司提供技術、合作社協調資源,我們不僅風險小,還能學到新技術。”勐捧鎮傣族種植戶小巖說。

掛果的榴蓮(央廣網發 邰玉貞 攝)
勐臘縣農業農村局表示,下一步將從技術攻關、模式優化和品牌培育三方面發力,穩步推動榴蓮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同時,也將持續探索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布局榴蓮產業。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進口鮮榴蓮155.98萬噸,進口額達497.46億元。勐臘的實踐為我國熱帶水果本土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雖然要實現規模化量產仍需時間,但云南榴蓮的成功掛果,讓“榴蓮自由”的夢想離現實更近一步。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